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重点探究活动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重点探究活动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重点探究活动分析及教学建议

04-03 18:03:17  浏览次数:457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案
标签: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重点探究活动分析及教学建议,http://www.dbk123.com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修订前教材内容修订后教材内容
1、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细胞(一)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细胞(二)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微生物(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1、放大镜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4、放大镜下的晶体
5、怎样放得更大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7、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8、微小世界和我们

 
本单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
1、   整合内容,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到更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中去。如删掉“放大镜下的放大倍数”
2、   增强教学活动的操作性,降低难度,使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把原教科书的一些开放性探究生命世界的活动,如第7、8两课,变为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微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列为教学内容。
3、   重新调整和梳理一些课的内容和小标题,使每堂课内容更加清晰和合理。如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中原来的两个小标题是“昆虫王国探秘”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现改为“奇特的身体构造” 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这样的改动较好地体现了本课内容的层次性。即在指导学生对昆虫的观察活动时,是从昆虫的身体构造到昆虫的生活习性。由易到难,由静到动,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如“放大镜下的晶体”一课增加了一个标题——“制作晶体”。前面是观察晶体,后面是制作晶体。“怎样放得更大”一课除“做个简易显微镜”外,增加了一个标题——“显微镜的发展”。
4、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原本直接介绍人类探究微小世界成果的课——“微小世界和我们”,改为学生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三、 概念及活动结构图
四、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教学,希望达成以下目标。
科学概念
1、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3、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4、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5、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看到。
6、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7、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8、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2、          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3、          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4、          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2、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3、          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4、          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五、      主要活动说明及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重点教学活动有:
用放大镜观察   用显微镜观察
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及意义
(一)   用放大镜观察(1——3课)
活动目的:使学生对放大镜的功能和使用范围有更多的认识。
活动内容:
1、          放大镜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广泛使用。
2、          放大镜下的物体其图像不仅被放大了,而且有些细节,如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不用放大镜是看不出它们由许多小点组成的。
3、

www.dbk123.com           通过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和物质的晶体,进一步加深对放大镜功能的认识。(同时增进对昆虫和物质世界的了解)
第2课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第一部分:奇特的身体构造。观察昆虫的身体构造(室内、课堂上)
第二部分: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室外、课堂指导、课后观察;不局限于观察草蛉)活动内容由易到难,由静到动。
选择草蛉的原因:普遍但鲜为人知,有益、有趣,适合用放大镜观察。生活环境;只要在蚜虫多的植物附近都有。
建议:课本上的“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仅是一个举例。希望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乐意参与这个活动。教师可以选择一至两种昆虫引导学生在放大镜下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可事先拟出一不定期的小课题,供学生参与和选择。课题的内容要尽量小,符合学生的探究水平,并具有可行性。比如:蚂蚁能预报天气吗?蟑螂怎样繁殖?雄蚊和雌蚊的触角有什么不同?蜜蜂怎样采集花粉等等。虽然这些小课题的答案在一些书刊上都有,但要求学生自己经过实际观察得出结果是有意义的,不摘抄现成答案。教师要提出观察要求、完成任务的时间、安全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事项。这个观察活动的时间可以较长一些,比如在学期即将结束时,每组学生交出观察结果。对观察结果的评价的标准应符合小学生的实际,不能要求太高。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认真按计划坚持认真地观察、记录和总结,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都应该得到鼓励。
第3课 放大镜下的晶体
制作食盐或碱面晶体的方法
1、          制作食盐或碱面的饱和溶液;
2、          用滴管或玻璃棒滴一至二滴饱和溶液在波片上;
3、          轻轻晃一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
4、          放在通风的地方,让其自然蒸发。
(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片在酒精灯上方微微加热,加热时玻片离酒精灯火焰要远,慢慢烘干)
5、          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手或器物触摸它。因为溶液的自然蒸发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也可让学生在等待溶液结晶的过程中,先观察别的班级已经做好的结晶,然后回过头来再观察自己做的结晶。
(二)   用显微镜观察生命世界
活动结构:
教学的关键:
1、          观察工具和材料的准备。

[1] [2] [3] [4] [5] [6]  下一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重点探究活动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重点探究活动分析及教学建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