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重点探究活动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重点探究活动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重点探究活动分析及教学建议

04-03 18:03:17  浏览次数:457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案
标签: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重点探究活动分析及教学建议,http://www.dbk123.com
(1)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解决观察工具和材料的问题。最好做到放大镜每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小组一个。(可以自制简易的放大镜、显微镜和观察装片)
(2)为观察更多的生物体的细胞,建立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的概念。在实在不能让学生观察更多的细胞标本的情况下,可从各方面收集一些细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只有在观察较多的生物细胞后,才有利于学生总结出生物体是细胞组成的。
(3) 对微生物的观察需要预先采集、培养微生物。
采集:鱼虹、池塘、溪沟的水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是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事先要在学校或学校附近的沟渠或池塘里取一些水亲自调查一下,看看水中是否能看见微生物。在取水时可多跑几个点,并在瓶上做好标签,回校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看看哪个水域里含的微生物比较多,就可以作为教学观察材料的取水处。
培养:微生物可以自己利用干草培养。取一些池塘或鱼虹中的水,把它们倒入事先用稻草浸泡过的溶液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霉点,这些霉点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结集而成,瓶中许多单细胞生物以及其他微生物中正是以此为养料大量繁殖。如果池水中本来就含有草履虫,那么大约10—14天后培养于干草中就会出现大量同类生物。
2、          指导方法(使用显微镜以及制作观察装片的方法)。
(1)使用显微镜和制作观察装片的方法虽不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观察活动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讲清方法、要领,还要示范演示。
(2)要反复强调,显微镜要放在光线好的地方,镜前不能有遮挡物或有人走动;观察标本要放在载物台中央正对物镜;需调整反光镜的角度,使进入的光线适中;观察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观察;要耐心调焦;在显微镜下寻找观察对象要向反方向移动装片等等。
(3)在显微镜下观察运动着的微生物比较困难。为避免水中活着的微小生物跑来跑去不好观察,可先取少量(几丝)纤维,如脱脂药棉、玉米棒上的毛或干净毛笔上的毛等。纤维要交织成网状,放在载玻片上。然后再滴水在纤维上,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从盖玻片边缘吸去多余的水分,起到限制微生物活动的作用。
(4) 在分组观察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对不能正确操作的小组给予帮助。
(三)   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取得的成果及意义
活动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取得的成果及意义是本单元学习活动的总结和拓展。
活动方法:查阅资料和汇报交流活动内容。第一部分“回顾和总结”;第二部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www.dbk123.com 活动目的: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观察工具的改革和观察范围的拓展这两方面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准备:
1、       分成若干专题,各组学生按自己选定的课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收集资料,并整理好资料(照片、实物、图表或课件等),各小组还要确定汇报方式及主题汇报人。
2、       教师在课前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设备。发动学生对教室做一定的环境布置,流出给学生张贴汇报资料的地方。
“总结和回顾”部分的要求:
1、       从两个方面进行回顾。一是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二是人们的观察视野又是怎样拓展的。
2、       作出流程图(下面的流程图仅供参考) 
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部分的要求
本活动的主要方式是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汇报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出示文字或图片进行讲解,也可以用录像或光碟,还可以现场实物演示,或操作演示(如用酵母菌发面)。展示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定合适的形式。各小组汇报完后,可以把这些资料张贴出来,大家观看,本课的汇报交流活动也可作为一项评价内容。
课前师生可以共同拟出一份评价标准。评价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资料的收集及汇报。包括收集的资料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资料的整理及表现形式如何,汇报是否围绕主题及本组选定的课题,表述是否有条理、清楚明白。二是小组同学在收集资料中的态度及合作精神。
(四)   认识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微小世界”单元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如何指导学生认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呢?
1、       指导学生认识观察工具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社会的发展。
指导学生亲身观察和体验,经历从眼睛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用显微镜的观察,并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到由于观察工具(即技术)的进步,能使人类的视野扩大,发现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通过本单元最后一课的教学,引领学生回顾总结观察工具发展的历史和人类观察范围的拓展及成果,明确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了解到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发现了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许多疾病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从而促进了生物学、医学、农业等方面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       指导学生认识,技术的改进依靠于科学的发现。
教师可利用课文中的显微镜的发展历史资料,以及在指导学生自制放大镜、显微镜的活动中,告诉学生我们制作的简易显微镜是用透镜制成的,运用了凸透镜放大成像的科学原理,像这样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的观察范围有一定的局限,如细菌、病毒这些很小的物体就无法看清。直到人们在科学上有新的发现后,才逐渐认识到由于人眼可见光频率范围的限制,使我们无法观察到线度比可见光波波长更小的物体(这个问题在五上“光”单元资料中有所涉及)。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现电子射线照射物体时,就能使更小的物体留下影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发明了电子显微镜。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人们才观察到物质组成的极小微粒原子,以及病毒的面目。(这其中的道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但教师可以尽量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不要求学生理解,只要求学生知道就行。
(五)          如何作用单元资料
本单元阅读资料的内容有“细胞的作用”“水中常见的微生物”。它们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它们。比如资料“细胞的作用”要用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中的第二部分“细胞作用”的教学中。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通过阅读资料和教师讲解进行。教师可先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和阅读单元资料,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总结细胞的作用,并填写网状图,最后由教师补充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的细胞不仅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互相依靠,共同协作,完成了生命体的各种功能。
资料“水中常见的微生物”,要在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的“观察、识别微生物”部分的教学中。学生观察到微生物后,要大致画出它的形态图,在识别时要对照课文和单元资料中的图文资料。
(六)       本单元的教学时间
本单元的最佳教学时间是6月份
1、   昆虫、植物、微生物只有在6月份以后,气温较高时才生长繁茂、大量繁殖。制作晶体的活动也需在温度较高的室温下。
2、   建议对本册教学内容在顺序上作一些调整,把本单元的教学时间放在气温较高,生物生长繁茂时进行。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一、     单元内容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重点探究活动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重点探究活动分析及教学建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