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语文评课稿在思考与实践中行走——对全国获奖课例《盘古开天地》《老人与海鸥》的评课意见
在思考与实践中行走——对全国获奖课例《盘古开天地》《老人与海鸥》的评课意见

在思考与实践中行走——对全国获奖课例《盘古开天地》《老人与海鸥》的评课意见

03-25 14:41:33  浏览次数:700次  栏目:小学语文评课稿
标签:小学语文评课记录,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在思考与实践中行走——对全国获奖课例《盘古开天地》《老人与海鸥》的评课意见,http://www.dbk123.com
20xx年12月份,参加了由《小学语文教学》编辑部和河南省创新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精品课展示交流活动”,并在洛阳会场担任评课嘉宾,有幸聆听了获得全国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的洛阳陈丽羽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和获得一等奖的新疆鱼利明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下面是整理后的大会发言。
刚才我们一起静心聆听了两位在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中获奖教师为大家献上的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洛阳陈丽羽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奇妙的神话之窗,远道而来的鱼利明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则在我们的心中奏响了一曲人鸟情未了的绝唱。
今天,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能一下子领略到两种迥异的文风和各具特色的教风。陈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一文,语言凝练浅白,讲述的是经久传诵的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赞颂了盘古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全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而鱼老师执教的《老人和海鸥》一篇则语言细腻隽永,讲述了海鸥老人吴庆恒与海鸥之间那撼人心扉、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谱写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乐章,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爱,深深的情。两篇文本可谓一虚一实,一弛一张,让我们充分领略到汉语言独具的魅力。
两位老师的教风也不尽相同,听陈老师的课我觉得仿佛在静赏一幅中国工笔画,笔法细腻,着色秀润;观鱼老师的课如同在饱览一卷中国写意画,纵笔挥洒,墨彩飞扬。两节课一细一粗,一淡一浓,让我们感受到教学的多样性和艺术性。而且不管是陈老师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女老师的甜柔之美,还是鱼老师身上所洋溢的男教师的阳刚之美,都让我们感受到观赏他们的教学是一种美的享受。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走进下面的研讨活动。
两位教师虽然执教的年段不同、使用的文本的风格不同、教学风格不同,教学策略也不同,但我觉得他们对语文课程的深刻理解、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对课堂的娴熟驾驭,以及他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良好的语文素养却是相同的。剖析两位教师的阅读教学,我觉得以下四方面能够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教益,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借鉴。
一、关于学科本位的问题。
两位老师都参加了今年七月在长春举行的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这个会可以说是本届青年教师阅读大赛的预备会。在会上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谈到的阅读教学的四个突破口说得特别好,直指现在
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其中有一条是这样说的——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课改以来,工具与人文,孰重孰轻,教师们一头雾水,常常顾此失彼,在处理二者关系上又出现新的偏颇——强调人文性而淡化工具性。近两三年来,一些专家教授,都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从工具性滑向人文性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专家学者的批评,我想并不为过,因为作为教研员,在日常的听课中,我发现很多老师为了突出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培养,往往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忽略了学习方法的习得,不太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常常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匆匆带过,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感悟、去讨论、去发散、去拓展,做些内容上的分析和“精神培养”的工作,人文素质的培养充斥了整个课堂,相反却忽视了学生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去读一读、品一品、写一写、练一练的训练。这次小语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是针对时下语文教学重人文轻工具的弊端,拨乱反正,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导路引航。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在语文教学之中,彰显语文教学的本真、本色呢?我想两位老师今天的教学为我们做出了最佳的诠释。
我们先来看陈丽羽老师的教学。在课堂上,陈老师铆钉语言不放松,十分重视语言的理解、品味和积累。
(1)语言的理解。陈老师紧紧抓住文中的一个关键词——创造,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不断地加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和感悟。“创造”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陈老师先引导学生认真书写这个词语;然后基于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谈一谈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目前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原认知和浅层理解;接着陈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的方法,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然后结合二、三、四自然段的课文内容,抓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语句以及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变,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具体的语境,真切地感受盘古是如何创造美丽的宇宙的。最后让学生加上自己的创造,创编故事。从书写识记,到初步理解,到明确词义,到语境中理解,到迁移运用,对“创造”一词的理解学生由模糊到清晰,由浅表到深刻,由学习到运用,这与陈老师精心的设计和巧妙的点拨是分不开的。
(2)语言的品味。“抡”与“拿”的替换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抡”与“拿”的甄别中,在动作体验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抡”这个动词的意思——用力挥动,而且也感受到“抡”字里蕴含的丰富内涵,它既显示了盘古这个巨人无穷的力量,也显示了盘古开天辟地的决心。在甄别中,又能使学生感受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某些文本在用语用词上“无可移易”的道理,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滋养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的品味还包括抓住对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悟、品味,陈老师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情境,创设联想情景,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读文字想画面,读着课文中的描述看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借助想象,显化形象,物化情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补充了语言潜在的内涵,当语言和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联系以后,学生就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在对语言的品味、想象、揣摩中,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以及盘古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鲜活、生动、高大起来了,形象、精神和语言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3)语言的积累。陈老师还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如根据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提炼出成语——开天辟地,让学生批注在书旁,从第三自然段盘古的形象引申出成语——顶天立地,也让学生及时积累下来。学生只有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理解了、积累了,才有可能会运用,大量的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
对语言文字的揣摩玩味,在鱼利明老师的课中也是彰显无遗。如写海鸥送别老人一部分,作者用到了两个“扑”,海鸥向老人的遗像扑过来,而且扑得那样近,鱼老师让老师品味作者为什么用“扑”而不用“扇”,“扑”究竟好在哪里。学生通过用心品味和朗读体验,感受到一个“扑”子写出了海鸥飞速之快、内心之急切,也写出了海鸥与老人难舍难分的深情,真是斯人已逝,爱永相随。两位老师对语言文字的巧妙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以上评析,我们应得出这样的启示: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它是以文本为载体的,以语言文字为依托的。言为心

www.dbk123.com 声,任何一篇文章都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字字句句总关情,因此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就涵盖着人文熏陶。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突出语言学习、语言训练,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素养’中,千方百计学语文,任尔东西南北风”。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要以语言文字为抓手,让学生在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功夫。
语文教学一定要正确把握工具人文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做到人文工具并举,语言精神双丰收。
二、关于学法习得的问题。
一说学法,老师们可能马上会想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是真正在课堂上凭借文本授“渔”的老师并不多见,别说给学生授“渔”,老师自己还没搞清楚这个“渔”究竟是什么。凭借文本应该教给学生哪些阅读方法、学习方法,很多老师自己也不甚明了。
陈丽羽老师的课,整节课学法指导无处不在,小到一个词语的理解,大到阅读的要领,这些方法隐含在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中,潜移默化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都有哪些学法指导?首先是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字典理解“创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一丈”、替换比较理解“抡”、组词理解“清”、联系上下文理解“混沌”,各种方法因词而异,因人而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些词语,也学到了不少理解词语的方法,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另外还有抓住文章中心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中心词归纳段落主要内容的方法、带着问题读书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想象、读文字想画面的阅读方法等。

[1] [2] [3]  下一页

,在思考与实践中行走——对全国获奖课例《盘古开天地》《老人与海鸥》的评课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