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问题教学法”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
“问题教学法”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

“问题教学法”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

04-08 14:02:30  浏览次数:198次  栏目: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标签: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 “问题教学法”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http://www.dbk123.com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科学上的实验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可以说,“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高中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 “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课堂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这使我们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冲破这套程式不可,而突破口就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以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发展能力。因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探究学习。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读书时间。使学生具有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一、“问题教学法”存在的理论基础  
  “问题教学”并不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才提出来的新概念,而是早已有之的,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问题教学法的创始人是杜威。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经验相脱离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基本步骤是:第一,学生必须感觉到困难,最好是他在自己所参与的活动中受挫,这样,如何使活动继续下去的问题就产生了;第二,一旦感觉到了问题,学生就要加以探索并明白地确定问题;第三,在彻底调整和分析了情境以后,学生就要搜集资料,以明确怎样使自己开始时的活动得以继续下去,或者将其改造成一个更合适的形式;第四,学生根据假设,从自己的资料中推出它的含义;第五,学生把看来最能达到他的目的的假设付诸实践,并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  
  可以看出,杜威的问题教学法是充分地体现了他所主张的“做中学”的活动原则的,他认为,儿童并不是先了解了事物以后才利用事物的,而是在利用事物达到某一目的的过程中了解这一事物的。问题教学法看重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并认为只有把教学和学生天生的活动倾向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内在的自发的兴趣。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对“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作过详细的论述。什么是“问题教学”?马赫穆托夫说:“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这些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马赫穆托夫还为“问题教学”规定了两条原则,第一是“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在科学历史中概念发展的逻辑,再现形成关于现实的现象、过程和事物的概念中科学思维的进程。”第二是“通过教学问题,即通过解决‘矛盾、提示作为对立面的统一体的新概念的实质’来只能给我所研究的概念。”这些科学的理论不仅符合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而且也反映了认识的辩证法原则。  
  找到了“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就接着探索其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上的运用。  
  二、“问题教学法”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当我们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之后,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这就是:  
  第一,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的体现。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学生的一切!要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课堂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这个老师一篇课文要讲三课时,而那个老师只一个课时就够了,其关键在于有效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不一样,效果大不一样。试比较以下几个问题:《失街亭》
  (1) 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 
  (2) 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 
  问题(1)过简,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中会漫不经心,不仅无益于击活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反而会使课堂结构松散。 
  问题(2)可能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得出丰富多彩的答案,便于培养学生辨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养成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听第二组问题:《祝福》
  (1) 祥林嫂是如何死去的? 
  (2) 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3) 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问题(1)着眼于祥林嫂死的方式:饿死、冻死、冻饿死、自

www.dbk123.com 杀…..从课文看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即使就此展开议论,不过是将注意力分散到无意义的事情上罢了。 
  问题(2)着眼于祥林嫂的死因,而鲁迅先生的《祝福》要揭示的并非祥林嫂死的方式而是他的死因,祥林嫂是封建主义余孽的受害者,不管怎样死,并不改变这一性质,如果离开这一点去谈她的死,难免与教学目的脱节,这样的提问对学习无益。但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容易“冷堂”,提问内容抽象,学生不易作答。 
  问题(3)可操作性强,容易激活课堂,学生会得出丰富多彩的答案。谁?我?鲁四老爷?四婶?大伯?婆婆?柳妈?水到渠成,老师最后归纳出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把祥林嫂给活活勒死了,深奥的主题一下就揭示出来了。 
  适度的富于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更应注意有效问题的设计,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我们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须达到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让学生如“丈二金刚”,这样会适得其反。问题性水平与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是徒劳无益。  
  第二,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始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能独立地听、说、读、写,就必须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1] [2]  下一页

,“问题教学法”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