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案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教学设计

04-03 17:35:14  浏览次数:797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案
标签: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教学设计,http://www.dbk123.com
2. 请大家结合以上信息,看稻田里的两条食物链(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草→蝗虫→青蛙),由此你会想到什么?

3.人和这些动植物有关系吗?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4. 同学们,现在你知道我们课前提到的两者生物之间的关系了吗?对,他们彼此联系形成了一个相互交错的食物网,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个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捕食青蛙”事件,让学生深切体会食物网中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同时对学生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五、拓展与思考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但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到底有多紧密? 其中一种生物对链上的其他生物的影响有多大呢? 我们还是通过真实的例子来分析一下吧。

2.课件出示(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非探险队登上了南极的马里思岛后,船上的几只老鼠也被带上了小岛。因为老鼠没有天敌,两年后,这个小岛成了鼠岛。为了消灭老鼠,探险队运来了4只家猫,结果老鼠逐渐减少了,而猫迅速繁殖,最终成了灾难,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60多万只鸟。为了挽救鸟类,南非当局用直升机向猫扫射,并派上百名士兵去捕杀猫,结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食物链对环境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现象叫生物入侵。教师可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关于生物入侵的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作为课外拓展,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生物入侵的知识。如:澳大利亚的“兔灾”。】

3.课件出示(二):在20世纪初,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的,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请你预测一下,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原因是什么?

4.如果你是猫或狼,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让学生上台畅所欲言。

【探究食物链遭受破坏的影响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呈现有关数据,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食物链上的每个生物都是重要的。通过畅想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问题向课外延伸。】

六、以学致用:设计生物防治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食物链的知识,设计防治方案,为生物防治献计献策。

(分组进行,每组选一个课题进行讨论,然后表达、交流方案)

 1. 大棚蔬菜招了蚜虫,为了生产无公害优质蔬菜,你准备怎么办?(以虫治虫)

 2. 松毛虫啃食松树,大量的松毛虫甚至给松林带来灭顶之灾,你认为最好采用什么措施?(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

 学生表达设计的方案,教师进行评价激励。

【学以致用,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这样才能使所学知识具有生命力。】

小结:自然界里的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它的生存价值,只有保护好每一种生物,与生物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保持生态平衡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今后请同学们继续关注生态平衡。

七、课外拓展:读故事受启发

让学生阅读下列故事,思考并回答所受启迪。

故事1.放飞5亿只周氏啮小蜂“生物武器”防治美国白蛾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4/06/27/000809485.shtml

故事2.专家提醒您:重金属污染危害健康

http://cntcm.39kf.com/shtml/2441-b-9.shtml

故事3.“食人鱼”引进未获批准危害人类被全面封杀

http://www.yzagri.gov.cn/infodetail.php?ej=&infoid=1041207703

www.dbk123.com 【让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感受大千世界的事实,在心灵震撼的同时也有所启迪,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学生对生物防治的信心。】

体会与反思:

1.让科学回归生活

本课选择“密切联系的生物界”作为探究学习的对象,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动物吃什么这样熟悉的现象,再到自然界去寻找有关事例,从而知道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孩子们的探究效率

这堂课中,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①提供多媒体课件、图片、头饰、资料等作为学生学习研究的辅助材料;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分析整理,自行探究;③采用游戏、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认识生物间的食物联系。这样的教学安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运用开放性导语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

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功效。”马可连柯也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的确,语言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对于科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更应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科学性。本课中我使用了,如:“认识它们吗? 这样站合理吗? 你能给它们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同学们表现得都很不错,能接受挑战吗?”等等,像这样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扩大了学生的认知领域,也引起了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开放性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学生积极的探索才能完成,这对于吸引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科学素质是十分有益的。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积极开展开放性问题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实,参与讨论的学生越多,观点差异越大,求异思维越丰富,课堂生成也越强,课堂教学也就因此而亮丽。

4.运用“鲶鱼效应”,挖掘课堂交流的思维深度,使课堂的生成性更强

沙丁鱼深得人们的青睐,但这种鱼特别容易死,一旦死了,就卖不上好价钱。有一条船总能神秘地载回满舱鲜活的沙丁鱼。原来是船主在船舱里放了几条鲶鱼。鲶鱼生性好动,进入船舱后便四处游动,到处冲撞,这样一来,使得在船舱中静止不动的沙丁鱼立即紧张起来,从而增强了沙丁鱼机体活力。这种利用鲶鱼激发沙丁鱼活力的方法就称为 “ 鲶鱼效应”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少数人做,多数人闲的现象。这时我们需要几个,哪怕是唯一的一个动起来的同学去刺激其他同学,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性的循环,从而创设富有活力的科学学习氛围。科学讨论课的乏味来自课堂交流的肤浅,来自过多的相同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追问,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来追寻学生的思维轨迹,来活跃课堂气氛,来制造学生求异思维的闪光点,使课堂生成精彩纷呈。这些追问,都能引起学生细节的记忆,要求学生从具体的事物方面来思考问题。课堂教学也因此而生动。为了让科学课堂上充满活力,我们就想方设法在课堂这个“船舱”中发掘出几条生机勃勃的 “ 鲶鱼 ” ,去激活其他同学。

5.让探究贯穿始终,并向课前、课后延伸

在“下面的食物链正确吗?为什么?①树叶←蚯蚓←鸟 ②田鼠→蛇→鹰”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持不同意见的双方代表展开一场辩论会。在经历探究研讨的过程中,学生能互相倾听,明白了别人也可以由其他不同的解释,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在辩论中,学生之间互相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学生之间交争议、意见综合等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知道了探究的全过程,也初步掌握了探究的方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续性研究活动。有人说,学生对科学课是否产生了兴趣,关键是看他课外干了什么,我想,应该是这样。本课中,我要求学生做了课前预习,了解了有关生物链的相关知识,课后又布置学生进行大量资料的查阅,以巩固、拓展所学知识。教师要尽量抽出时间去关注学生在课外到底干了什么,把学生的课外研究当作科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抽出时间,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教室里开设专栏,展出作品或实物,虽然辛苦点,但是很有意义。

上一页  [1] [2]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