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课题研究报告《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

04-08 12:43:26  浏览次数:614次  栏目:课题研究报告
标签: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http://www.dbk123.com

一、课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以提高全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掌握必要文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小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兴趣,有许多自己想观察和想探索研究的问题。

而且近十几年来,许多发达国家都加大了科学课程的改革力度,注重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方法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贴近学生生活。这将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好奇心和求知欲及理解科学精神、学会科学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于是科学课是由一个个有趣的有意思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技巧之一,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探究领域中一个主要的内容。然而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直接体验,观察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交流也很自然地流于形式化(很热闹却不留下什么痕迹)。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的信息化时代,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结果性知识的容器。

新课程的面世要求我们的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学生从刚开始的原始粗放的探究活动到以后的科学的探究活动,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探究为核心,其中观察探究为起步,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观察探究学习活动中认识如何探究、体验如何探究、学会如何探究。要实现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以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悉心地指导。

本课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常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学会自主观察学习、主动探究,并学会合作和交流,从中获得可信的知识,学会尝试整理和理解新经验,更好的适应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探究性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观察”能力培养的理论。“观察”即带着目的去看,有思考的,有讨论的,有合作,紧密的进行科学实践的观察探究。而且观察是学生认识和了解事物的基本途径之一,科学课的教学是要给学生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观察材料,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去认识了解自然事物的补充及内部的特点,从而归纳出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科学课中学习观察是学习一种科学的方法,观察是更具一种动手、动脑、动眼等发动全身所有感官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四年级学生受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特点的制约,对一个事物的关注时间短,观察有较大的随意性,容易忽略观察细节,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其观察能力,促进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尝试,反思,分别从激趣明理、注重指导方法、加强学科联系、改革评价手段等四方面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说科学教师的角色已经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引导者”、“组织者”、“决策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亲密“合作伙伴”,同时还是科学教育的研究者。科学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教”科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做”科学。学生的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小科学家”。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是教师,科学教师能否真诚地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小科学家,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科学课上自己像科学家那样大胆地做科学,这是科学课教学能否成功的最基本保证。科学家是儿童景仰的人,“小科学家”角色不仅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为形成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习惯,进而从初步的观察能力的定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内容

1、让学生“爱观察”。

在科学学习中重视对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引发,使之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可稳定的持久的动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科学课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2)、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求知欲望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预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创设学生乐学的情景。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景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乐学情景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

教学实践表明,太容易的知识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适当增加难度可以刺激智力发展,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6)、运用知识的效果激励学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上。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把学习后的有用结果告诉学生,用科学知识的效果去刺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得到喜悦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2、让学生“学会观察”。

让学生在后天主体性教育中形成学习科学的能力:(1)、观察的层次性。(2)、综合运用感官。

“爱观察”是“会观察”的基础,“会观察”是“爱观察”的提高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二)、预期目标

本课题所提出的“学会观察”就是期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增强学习科学的动机,提高观察和交流的兴趣,并能运用科学的工具、科学的方法独立自主地探究科学奥秘,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1、通过观察事物,集中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

2、通过观察和实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引起思维发展过程中质的变化,提高概括能力。

3、通过观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刻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察、实验活动,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以行动研究为主,同时辅以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行动研究的具体措施如下:

1、课前准备。

观察活动是否充分,效果是否明显,依赖于教学中提供的观察材料。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准备观察材料。观察材料应具有结构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只有这样,学生在观察中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才可能顺利地通过观察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2、创设情景。

观察活动与动手、动脑是不可分割的,而好动又是学生的特点之一。故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参观、采集活动,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民主的观察氛围,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交流,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促使探究活动的深入。

3、创设小组合作制度。

在观察活动中,小组既有分工又要合作,并能做到:边观察边分析、边观察边比较、边观察边研讨。

[1] [2] [3] [4]  下一页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