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课题研究报告《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

04-08 12:43:26  浏览次数:614次  栏目:课题研究报告
标签: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http://www.dbk123.com

4、课外拓展。

课外布置思考性的观察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探究,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并鼓励创造性的发现,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观察评价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多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更要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需要实践检验,反复论证,因此我们将整个课题研究安排为两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月)

1、全面考虑当前教改的潮流和课堂中学生的现状。

2、阅读文献资料,对相关课题的收集和思考。

3、在前两项的基础上,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践检验阶段(20xx年2月——20xx年9月)

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并付诸实施,形成中期成果。

第三阶段:形成成果与深化研究阶段(20xx年10、11月)

在全面深入研究之后,搜集案例、学生学习成果。然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揭题报告。

六、研究的策略

(一)开放教学目标,促进观察能力的形成。

目标是学习的向导,是思维的起点。教学目标统领着教与学的活动,也是评价教学的最有效指标。促进观察能力的初步定型,开放教学目标是前提与关键。

1、从明确“观察”的定义制定教学目标,走马观花式观察    目的性观察。

案例:《奇妙的指纹》教学目标

描述一: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认识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

描述二:通过制作指纹全家福的活动来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体验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并从中让学生掌握了拓印指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审视分析:

 

描述一

描述二

类型

走马观花式教学目标

目的性教学目标

特点

强调教学活动的结果

强调教学活动的过程

实际效应

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积累

评价注重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重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评价重在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

结论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从学生的兴趣来制定目标:教师的任务     学生的追求

案例:《植物的一生》单元教学目标

描述一:“植物的一生”单元是通过引导学生种植、培养一株植物,了解这株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从种子到种子的生长周期和这株植物的6种器官,对一株植物作全方位的认识。

描述二:“植物的一生”单元是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思考如何种植、培养一株植物,讨论并结合实际让学生制定简单的属于自己凤仙花的生长记录单,并通过种植了解这株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结合记录单和观察日记从种子到种子的生长周期和这株植物的6种器官,对一株植物作全方位的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人性的介绍自己的凤仙花给自己的同伴认识。

这审视分析:

 

描述一

描述二

类型

教师任务式教学目标

学生主动式教学目标

特点

从教的角度考虑目标;布置学生种植,帮助学生制定成记录单,学生只要完成任务。

从学的角度考虑目标;学生主体性十分明确,让其亲身制定生长记录单,学生更有意识的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种植凤仙花,教师只要对学生的记录单做适当的改进。

实际效应

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完成教学活动。

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观察探究,有个性地发展。

结论

学生自主观察的意识受制约;学习方法单调;学习结果单一。

促进学生主动观察,成为他们字的追求,学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3、重建目标内容结构:随意空泛     具体可操作

案例:《一杯水的观察》教学目标

描述一:1、会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

2、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3、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尊重他人、敢于发表意见、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描述二:1、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合理地描述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注意观察时需要顺序;在活动结束后,注意收拾试验用品的习惯。

        2、会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手)和简单的器材来观察水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并用合适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3、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审视分析:描述一遵循当前各科教学制定目标的规定格式,表面上看,已涉及知、能、情三大领域,但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总感到操作性不够强,难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双边活动中。为此,我们在学习理解《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下称《标准》)的基础上,重建目标内容结构,分别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角度阐述目标内容。既使目标描述带有学科个性,又具目标明确、易落实、操作性强的优点。

(二)开放我们的教法,深化“观察”的概念,促进观察能力的提高。

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对于刚开始进行科学学习的小学生来说观察是他们科学探究的起点,是获取外界信息的基本途径。因而学生的观察能力高低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科学学探究的实效。

A、明确观察目的,有的放矢地观察。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可见观察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本身就是需要意志对其进行调节支配,以使行动能按目的进行。因此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案例:在学习空气单元认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性质时,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就会看热闹似的只顾观察瓶中酸碱的剧烈反应。但教师如果能让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后再观察,那么学生的观察就会集中在烧杯中高矮两支蜡烛的熄灭及熄灭先后的现象上,观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著名自然特级教师冯蕙英曾说:“在学生每次观察之前,我必须让他们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 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观察的效率来自于明确的目的。对一些较难观察到的细节现象更是如此。

案例:《凝结》一课,学生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并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我们要观察的是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热不同的两块玻璃片会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发生,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观察的目的,有的放矢地去观察,并发现在冷玻璃片下很快出现许多小水珠,在热玻璃片下没有小水珠。如果观察目的不明确,学生就未必能发现这一现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