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课题研究报告关于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关于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关于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04-08 12:42:45  浏览次数:987次  栏目:课题研究报告
标签: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 关于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http://www.dbk123.com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艰辛而复杂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深入调查研究,总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笔者自知能力和信息收集有限,写不好这样的东西。但是一个教师的责任促使我动起笔来,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则希望给同仁以借鉴,二则希望得到专家或同仁的指正,使自己得到提升。我认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关注教学研究与改革。
  一、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包括教师的专业情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个方面。
  首先谈教师的专业情感。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教师的专业情感很容易造成疲惫。大部分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一种心态:书教闲了,前程没有了盼头,只望能早点儿退休。教师丢失了教书育人的激情,何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从人性的角度谈自己的看法。丰子恺先生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层是物质生活,二层是精神生活,三层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我非常赞同此观点,结合现实,我认为教师的生活状况,定格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比较合适,没有达到第三层的境界。这个生活层面的人有一个共性:对“名”、“利”有较强的欲望,同时又不是“名”、“利”的奴隶,他们有怜爱之心,有事业心,有信仰,有奋斗精神,基于人性的特点,为更好地激发教师的专业情感,需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围绕“名”和“利”做好文章,这样说也许有点俗气,但这的确是一种客观存在。《史记·货殖列传》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还有一个故事很有趣,康熙帝与老和尚参禅,问江上有多少条船,和尚顿悟曰:“有两只,一只是‘名’,一只是‘利’”。我认为这是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教师也不能超身物外,既然如此,就应顺势而导,恰当地运用“名”、“利”,使它成为一根杠杆。如果再给它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其力量就能变得很大很大。如何利用这根杠杆?因时因地而异,但有一个总则: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这个机制如同架上的葡萄,人们用力跳上去,是能够采到果实的,但若走在架下葡萄就能碰到嘴唇也是不行的,必须有个度的把握,否则这个机制就会失去它的作用。然后为教师搭建一个收获“名”的平台。如教师竞赛,写作、学生辅导,教研教改等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不要养在深闺人未识,使每个教师都有“名”可图,从而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名师,甚至大师。有人说学校缺名师、大师,我认为主要是成就名师、大师的平台太少,缺少成长的台阶,而名师、大师是需要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再者评价标准的狭隘、偏执,评价过程有失公平、公正,教师不能心悦诚服,间接阻碍了教师的参与热情。
  二是教师也需要教化。很多学校重制度管理,轻思想教育,殊不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之所以千年承传,深入人心,是一代一代教化的结果。我们再翻开中国现代革命史,物资那么馈乏,条件那么艰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什么能打胜仗,这与思想教育搞得好是分不开的。教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反思,一种是灌输,对于教师来说,我们要重点关注第一种情况,即教师自身的反思。如果给他们提供一个环境,一个时间,让他们自觉地在与榜样的对比中反思,在教育教学的重大历史责任感下反思,在广泛的阅读中反思,就能够使教师摒弃浮躁,提升思想品位,静心教育教学。《大学》有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教师忠心教育,倾心教育,整个教师队伍将是一湾活水,圣洁剔透而生机蓬勃,流淌到哪里都会润泽一方。
  其次,谈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教师实施教育过程的重要保证,没有较丰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可以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是一句空话。
多年前,我曾经出于对某教师的好奇(也可以说是困惑)跟踪调查了他所教班级的三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位教师任教低年级数学,学生考分很高,而他的教法却很简单,计算题背结果(20以内的加减法就像背课文一样背),应用题背程式,概而论之,没有具体问题的适用性分析。仨学生又听话又用功。在以计算为主的一、二、三年级仍能保持优势,四、五年级以后成绩下来了,显得很一般。学生的优势为什么不能保持?对这个结果,我查阅相关资料,冷静分析。我发现这是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足的问题。死记硬背计算结果,一方面对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是一种错误的引导,使学生丢失了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割裂了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关系,阻碍了自然生活的数学模式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脑中储存信息与现实生活不能有效链接。学生的学习缺乏后劲,便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回过头来看看教师的现状,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令人堪忧。以笔者所在校为例,在职教师绝大部分是民转公进来的,年龄偏大(平均年龄约44岁),精力不足,知识老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大打折扣,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要有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办法,帮助他们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这个办法就是搞好培训,培训有三种形式:继续教育培训;校本培训;自我培训。
  继续教育培训本是一种很切实的培训形式。可惜得很,我们的继续教育培训形式上轰轰烈烈,内容上缺少生机和活力,干瘪得很。如果对受训者做个访问,结果寒碜得很(我私下做过访问),原因有两个:一是受训者自身认识不足,把接受培训变成了一种无奈。二是培训者存在问题,培训者眼里除了教材还是教材,照本宣科。不深入教学一线,不知道受训者需要什么,有哪些困惑,培训者和受训者各想一套,话不投机,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个问题不解决,继续教育培训就是一幅空壳。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一是挑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较强的一线教师参与培训工作。我记得20xx年参加市骨干教师培训时,给我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是某校的一位教研员,她以身边的案例,娓娓道来,件件中的;而培训中心的教师依葫芦画瓢,索然无味。二是辅导教师不要高居“庙堂”,而应下到学校与一线教师多接触、多沟通,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走共同培训,共同提高的道路。
  校本培训,是最有针对性的培训,要有名有实。不要把它变成了领导的训话或拉家常。要规定时间,形成制度。要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作用,让骨干教师走上讲台,联系校情、班情,作专题报告,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教师群体共同成长。
  自我培训,是一种自觉自愿或引导督促下的培训。我们要激发教师自我培训的热情,同时也要有适当的压力和督促引导,在校园构建终身学习的文化环境。
  二、关于学生的习惯养成:
  《三字经》开篇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人对人的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认识很深刻,当前的教育界也非常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县教育局为此专门印发了《养成教育》一书,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今古相通啊!此乃我县教育之大幸。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还不太理想,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我认为首先是找不到养成教育的切入点,其次是教师的知识能力有限和思想认识不足,再次是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我想从习惯的形成、学生的个性特征、教育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
  习惯是长期规范、引导后形成的定势,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在这里我想把它分两个方面来讨论,即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
  行为习惯包括,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吃饭睡觉……它是习惯的外在表现,是可视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度规范,如《小学生守则》、校规、班规等都属于制度规范。因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所以有了制度规范,还需教师的长期守望,一直到使这种制度规范不是一种强迫的过程,而是一种自觉性,进而升华为校园文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果把这个过程浓缩一下,我想应该这样来描述,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积淀文化。二是提高学生的认识,这一点很重要,人的教育要靠人来实现。制度和人是一对矛盾,我们必须处好这个关系。学生有可塑性,也有叛逆性。我们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工作要细致,不能简单粗暴,流于形式,就象写一篇论文,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你的论据,必须是充分的、大器的、令人信服的。倘若我们的论据不服人,以生硬的说教或强硬的惩罚来维护,这时显现在你面前的一定是学生的对抗,而学生的可塑性便深深地隐去了。

[1] [2]  下一页

,关于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关于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