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课题研究报告《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

04-08 12:43:26  浏览次数:614次  栏目:课题研究报告
标签: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http://www.dbk123.com

科学课上的观察,在不同的探究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为发现问题而收集事实的观察。它的目的就是发现与原来的生活经验不同的,值得研究的东西。要求以原有的生活经验作参照物,发现新事实,注意集中在寻找与已有经验不同的东西。另一种是为验证假设(证明)或否定假设(证伪)而收集事实的观察。它的目的是寻找可以支持肯定假设或否定假设的事实,注意就集中在与假设的结论相同或相反的事实。教学中应针对两种情况分别加以不同的训练。

强调观察的目的意识,不是简单地每次都把观察目的与任务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训练最终使学生能自觉地根据学习需要或探究内容确定观察的目的。例如在学生探究“蜗牛在走过的路上留下的黏液对自己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时,有学生假设“蜗牛留下黏液可能同蚂蚁留下气味一样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也有学生假设“蜗牛在路上留下黏液可能是为了行路的方便即减弱身体与路面的摩擦作用”,不同的假设对于观察所需要搜集的事实也是不同的。学生一旦能自觉地确定观察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观察,那么必定会大大提高其观察的实效性

B、注重方法的指导。

1、学会制订观察活动计划。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的目标和目的是否明确。在观察前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在研究方法指导方面要具体,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观察,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观察内容和观察任务设计一些问题,并思考具体实施的措施,这里涉及到观察使用的工具和观察方法,对于静态的物体要着重指导依序观察其外部形态,测量相关数据,而对于动态的物体如小动物,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观察之外,还应指导学生为动物设立一定的情境,借助某些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反应,并由此产生一些推理、想象,使观察活动能由表及里。

案例1:观察“我的大树”时,师生共同讨论制订观察计划,引导学生从树冠的形状、树的高度、树干的粗细、表皮以及枝叶花果等方面观察大樟树,明确了观察内容之后,让学生选择可以使用的工具,如放大镜、软尺、采集瓶、蜡笔、白纸等,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该观察什么,该怎样观察。

案例二:观察蜗牛一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蜗牛的运动,但是他们除看小蜗牛爬之外就不知该怎么办啦,在老师的引导下和自我阅读后,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有趣的研究办法:①让蜗牛在一根细线上爬,观察它们运动姿态;②让两只蜗牛分别在光滑的玻璃和铺了沙的玻璃上爬,比较其爬行速度;③用一小块苹果作诱饵,让两只小蜗牛在一根悬空的塑料尺上赛跑;④用秒表测蜗牛爬行的速度……

案例三:观察指纹时,很多学生热衷于拓印指纹,画指纹,忽略了对指纹的细致深入的观察,这时教师的指导很有必要,在老师示范性地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们的思维开始活跃、拓展,有的提出研究手指的指纹与脚趾指纹的区别,有的提出研究一家三口人的右手食指的指纹是怎样的,还有一个学生提出手指擦伤后,新生皮肤上的指纹与原来的指纹是否一致。老师立即对最后一位同学提出了表扬,因为她提出了是一个阶段性的观察活动,同时老师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对这个学生以及其他学生都是一种激励。

在观察计划还须强调:①允许学生选择1——2个项观察内容,不宜多。②要求体会观察时的感受,要大胆想象、联想;③要边观察边记录,记录下看到的、想到的。④鼓励记录方式的多样化。

C、强化观察习惯,精细全面地观察

科学观察不同于东看看、西摸摸,它要求观察者能在观察后对观察对象作出精确的描述。《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关于观察目标作了如下描述:让学生“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搜集有关数据”、“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因而良好的观察习惯是科学观察必不可少的,正如著名自然特级教师林有禹所说:“自然教学要提供学生更多的观察机会,培养他们善于精细、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事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我们认为一个具有良好观察习惯的学生应该能做到:

a、在确定观察的目标后,他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借助他所拥有或所能找到的有效工具进行观察和测量。如四年级“岩石和矿物”单元《2.进一步观察岩石》一课,在确定观察岩石的结构和硬度后,教师除了为每个小组提供一盒10种岩石,还提供了放大镜、铁钉、铜棒等工具,并提示学生:⑴铁比铜硬⑵铁、铜相互摩擦时铜上会留下划痕,而铁上则会留下铜的物质。再如四年级“溶解”单元《2.怎样加快溶解》一课,准备的器材中除了冷热不同的水、食盐等可溶固体、相同的4个杯子,还准备了温度计、钟表等。老师的设计诣在引导学生逐渐习惯借助利用有效的工具。

   b、知道多种感官并用比单用一种感官更有效,并能设法尽可能获得有关观察对象的更为丰富细致的信息。心理学家啥尔达科夫早已用实验证明了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活动能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的功能,从而大大增强观察效果,也有利于获得更为丰富细致的信息。关于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在三年级上册教材《运用感官》的学习中,对学生进行了专门的训练,课文通过让学生综合运用感官,发现各个感官的不同作用,体会到综合运用感官,能全方位地认识事物。当然综合运用感官的训练,将贯穿科学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

c、能详细、客观、真实地记录观察的结果。科学观察的意义在于观察结果的分享和观察资料的积累。因此科学观察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观察”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不但要如实记录“观察”到了什么、“观察”到的东西什么样,还要说明观察者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的、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观察”的,以便重新进行检验,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发现。我们的做法是,开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教师设计拟订好的表格,以逐渐使孩子们养成习惯。如四年级“溶解”单元《2.怎样加快溶解》一课,除器材外还为学生提供一张能记录时间、温度的表格和一张能反映两者关系的直角坐标统计图。好的观察习惯是怎么来的?它来自老师的精心设计,来自老师的悉心引导。

(二)开放学生的学法,深化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只有当学生真正的融入了观察探究的氛围,真正的建构起观察理念,那么观察能力才能算达到一定的培养。

1、指导学生学会表达、交流。

制订观察计划,进行观察活动,记录观察现象是学生观察活动的一部分,但是观察的结果、效果如何,学生在观察中是否还存在不科学的做法,这些都需要在交流活动中得到展示和检验。组织好交流活动非常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大班额的教学中难度更大。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将这些方法归纳为以下四点:倾听,有序表述,补充和追问。倾听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学会倾听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学生才会在一个安静的课堂上进行有序表述观察到的现象,其他学生也能安静地思考,及时补充说明自己不同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追问是我想重点说的一个问题,什么是追问?追问是对某一个事物或现象产生一连串的问题与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从这个事物生发的,也可以是环环相扣、一层层的深入。“追问”这种方式目前在课堂上由教师普遍运用。通过追问,可以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的认识逐渐深入到内涵的理解。我在教学中尝试将“追问” 作为教学训练内容,让学生学会对一个事物和一个现象进行追问,通过答辩的形式让学生间相互追问。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交流。

2、养成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

写观察日记是观察活动的后续操作活动,这里的观察活动既包含课堂内的,也包含学生课外自主开展的活动,通过画面、描述和实验,可以更好地呈现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加深对观察对象的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在学生的记录本上,观察的内容丰富多样,五花八门:测量的数据、画出小虫子的模样、摸粗糙树皮的感受、听到穿过树叶的风声,还有饱满樟树果儿被阳光晒后,轻轻一踩发出的轻脆响声,看到不同颜色的落叶,还有心疼被虫子吃了大半的树叶等等,从他们凌乱的记录和潦草的字迹中,透着一股认真劲儿,让人越看越喜欢。他们在一次次的探究中感受到了观察的乐趣,观察方法逐渐浸入,逐渐达到我看、我想、我说、我画、我学的自主境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结题报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