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案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4 谁能传播声音 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4 谁能传播声音 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4 谁能传播声音 教案

04-03 18:31:17  浏览次数:705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案
标签: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4 谁能传播声音 教案,http://www.dbk123.com

  教科书说明

 

本课是在认识了声音产生的基础上,探究哪些物体能传播声音,按照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制作应用的思路,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及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活动准备:

教科书展示了一幅情景图:上课铃响了,同学们纷纷跑回教室,由这一场景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铃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并以文字形式提示了需要准备的材料:两个纸杯、两个曲别针、风筝线、剪刀、图钉等物品,为学生制作“土电话”这一活动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

活动过程:

只有一个活动:谁能传播声音,我们研究一下吧!

包括四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出示了一幅学生讨论的情景图。一生语言“我想……”是对谁能传播声音的猜想,提示学生对“谁能传播声音”这一问题展开大胆的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语言“怎么研究呢?”“先制定实验方案……”提示学生思考、讨论验证猜想的方法,并在小组内达成共识。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提示学生验证猜想可以用实验的方法,但是实验不应盲目,而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所以要在实验前制定实验方案,做到“先想后做”,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二是教科书展示了一个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卡通语言“这是我们小组的实验方案”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提示学生将各组形成的实验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借鉴,优化各组的实验方案;另一层含义是为学生实验方案的制定提供一个范例,提示学生实验方案包括的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等。这里展示的只是一个指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与现有的条件设计探究物体传播声音的实验方案。

三是以“我们的实验”为引领,提示学生根据确定的实验方案展开探究活动。这一环节是实验方案的延续,根据小组制定的方案,自行进行研究,教科书中出示了三个活动的场景,分别是声音在液体、气体、固体中的传播。

场景一: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教科书以图示的形式展示了将定时的小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一个同学把耳朵紧贴在水槽上倾听声音。这一活动意在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得出液体能传播声音。

场景二:教科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了学生研究空气能传播声音的场景:在密封的玻璃罩里放进一只小闹钟,观察现象。学生语言“用抽气机抽净罩内的空气”提示学生将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净,使之变成近似真空状态。小闹钟在真空状态下,几乎听不到声音,通过前后两个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空气也能传播声音。

场景三:情景图展示了一张桌子的两端,一个同学在桌子的一端敲桌子,另一个同学耳朵紧贴桌面倾听声音。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固体也可以传播声音。

四是以“我的发现”为引领提示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整理和分析,汇总实验成果,并将实验发现在全班进行交流。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以上活动的研究成果作一个理性的分析和归纳,将刚才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形成科学结论。

最后教科书又提供了一个资料卡,资料卡以形象的文字告诉学生声音的传播形式,把无形变有形,把抽象变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

自由活动:

根据固体能传播声音的原理制作土电话。教科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了土电话的制作过程及玩法,图中的两个女同学正在用纸杯、线等材料制作土电话,提示了学生制作的方法和用到的材料。学生语言“怎么做效果好呢?”“换上铜线做电话线试试效果如何?”引导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土电话,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材料的传声能力是不同的,启发学生对土电话进行创新设计和改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教科书还提供了三幅学生玩“土电话”的情景图。第一幅是四个学生分两组玩土电话,一组连线拉直,一组连线弯曲,意在提示学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同材料、相同方法制作的土电话玩法不同,通话效果不同。第二、三幅图是两个以上的学生共同玩土电话,提示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创造性地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拓展活动:

科学探究处处在、时时在,课堂的结束并不代表研究的结束,所以拓展活动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并解释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意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传播的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三、教学建议:

活动准备:

教科书中提出的让学生准备的材料,只是在制作“土电话”这一环节中所用到的一小部分材料,这些都是学生经常见、很容易找到的材料。教师可根据自己实际的教学需要,帮学生准备一些学生想不到的,课上可能用到的如:铁丝、铜丝等,以便学生在研究土电话时有创新的余地。教师还应准备研究“谁能传播声音”的材料,如:小闹钟、塑料袋、水槽、钟罩、抽气机、小锤等。

活动过程:

教师可以采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谈一谈刚才为什么会从校园的各个角落走进教室,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入本次的研究主题。

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或者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谁能传播声音”,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你们认为谁会传播声音呢?”这样学生肯定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猜想。教师要让学生大胆的去猜想,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猜想的理由。当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猜想,就会产生想要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的欲望,所以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把研究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内自行设计研究方案。在研究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为交流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为验证自己的猜想积累证据。

教科书中提供的“实验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准备的材料自己设计。同时教科书中出示的三个活动场景都只是一种活动指向,不是唯一,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设计让他们自行研究,不必局限于教科书设计的实验方法。比如:在研究液体能够传播声音时,除了研究水能够传播声音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他液体是否也能够传播声音,如:酱油、醋、牛奶等;在研究气体能够传播声音时,通过做对比实验来证明:小闹钟放在外面,能够听到闹钟的声音,但是放在抽了空气的钟罩里,只能看到小闹钟的小锤在敲,却听不到声音,由此让学生很轻松的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没有真空罩,可把发声体放在加热后的容器里(空气稀薄),通过与在空气里的发声体相比较声音的大小,也能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在研究固体能够传播声音时,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桌子做实验,简单易行。也可以把学生领到操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利用铁质的单杠或双杠来做此实验,效果更明显,还能引发新的问题:为什么单杠一端的同学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会听到两次声音?使探究继续深入下去。

在交流同学们的发现时,一定要让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完整,不仅要把实验的结论说清楚,还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科学。关于资料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播放有关的课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对声波的理解,不做过高要求。

自由活动:

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用纸杯、线、图钉、曲别针等材料自己动手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怎样让土电话的通话效果更好一些,让学生对土电话进行创新改造,如将线换成铁丝或铜丝试试等,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由活动就应该让学生自由的玩,所以这里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玩土电话,如:三人一起玩或四人一起玩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从中让学生明白土电话是通过线来传播声音的。

拓展活动:当学生通过研究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能够传播声音后,肯定会产生新的问题,如:谁传播声音的能力强?谁传播声音的速度快?等等,所以教师在课堂结束前要让学生试着提出新的问题,布置学生在课下通过查找资料和实验研究的方式自行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提出的问题肯定不同,教师在教学中不要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研究。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4 谁能传播声音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