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案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

04-03 17:53:34  浏览次数:494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案
标签: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http://www.dbk123.com

1、水滴里的生物

一、问题解答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

答: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瓜果上的霉菌、墙角地缝中的霉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飘浮的病毒等等,比如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

二、教法分析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科学知识: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2、教学思路与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

取水观察,交流发现——认识显微镜,寻找水滴里的微生物——自由提问,了解列文虎克事迹——分组观察,认识微生物多样性——课下制作,拓展延伸

环节一:学生用肉眼观察采集来的水样,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此时教师提示用放大镜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水体中还有用眼睛看不见的生物。

环节二:教师出示显微镜,讲解并示范显微镜的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和调节螺旋的名称及反光镜和调节螺旋的使用方法。强调: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④轻拿轻放。指导观察时,教师要提示学生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把自己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水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学生汇报时,可以在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语言进行描述。为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可利用课件显示放大了的微生物图片。

环节三: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如显微镜是谁发明的?微生物是怎样生活的?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自由交流,教师利用课件补充讲解列文虎克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

环节四: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利用用课件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丰富学生的认识。如果时间充足,可让学生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环节五:课下制作小水塘,具体方法参见课本。

三、实验与制作

制作名称: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

制作准备:广口瓶、冷水、放大镜、叶子、草、土

制作过程:

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

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

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

 

2、做酸奶

一、问题解答

问题1: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答:(1)、捂住鼻子打喷嚏。(2)、用热水冲洗筷子。(3)、勤用肥皂洗手。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材是继前一课了解了微生物之后,指导学生认识微生物中的一种细菌。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空气、水、土壤、人体皮肤的表面甚至在身体内部,都有它们的踪影。但由于它太微小了,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直接看到它。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细菌全是有害的,实际上危害人类的细菌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细菌能和我们和平共处甚至为人类造福,本课教材从孩子们喜欢的做酸奶活动开始,引领孩子们去认识细菌。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科学知识:

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2、教学思路与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

课前制作酸奶,课上举行酸奶品尝会——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环节一:由于教材中对酸奶的制作方法介绍的比较清楚,因此,我们可以将制作酸奶的环节提到课前,这样可以节约课上时间。上课后,师生共同品尝酸奶,交流制作工艺及保温方法,看谁的酸奶酸酸甜甜、美味可口。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酸奶形成的原因,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

环节二: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在充分讨论基础上,教师小结: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体积微小、“吃”食物、繁殖很快)。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成三类:球菌、杆菌、螺旋菌。教材上给学生提供了三种不同形状的细菌。细菌数量极多,分布极其广泛。在模拟细菌的繁殖实验时,要让学生说出各种物品模拟的是什么? 预测实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例如制醋离不开醋酸杆菌,制泡菜、酸牛奶离不开乳酸菌,制甲烷(沼气)离不开甲烷细菌。少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有害,有的细菌会使食物腐败变质,有的细菌能够引发传染性疾病,这样的细菌叫病原菌,简称病菌。例如,结核杆菌可以使人类和家畜患结核病,肺炎双球菌可以使人类患肺炎,软腐病细菌可以使许多种蔬菜患病。人类曾长期遭受传染病带来的灾难,鼠疫、霍乱、肺结核……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毁灭了很多城市。由于这方面的知识较多,在交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开层次交流,先谈“功”后论“过”。最后,了解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酸变成酸奶的原因。

环节三:首先教师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讲解病菌通过皮肤接触、空气传染等。可以分组模拟病菌传播的活动,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围绕如何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的问题,可结合生活中讲究卫生的做法予以分析。同时可以安排学生举办一期手抄报,向全校师生宣传卫生防病的知识。

三、实验与制作

1、制作名称:自已动手做酸奶。

制作准备:鲜牛奶、白糖、勺子、保温容器

制作过程:

(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2、实验名称:体验细菌繁殖的速度

实验准备:每组豆子若干、纸杯八个、实验记录纸

实验过程:

(1)在1号杯中放一粒豆子,代表第一代细菌。

(2)在2号杯中放两粒豆子,代表第二代细菌,表示一个细菌分裂成了两个。

(3)以此方法类推,第八代细菌会有多少个?8个2相乘,得数为256个。

(4)繁殖一代细菌实际约需要20分钟(实验中可以用20秒钟来模拟),当繁殖到第21代细菌时,也就是约7个小时以后,你知道最初的一个细菌已繁殖出了多少个细菌吗?21个2相乘,得数为2097152

 

3、馒头发霉了

一、问题解答

问题1:你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吗?怎么证明?

答:有,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它们慢慢扩大。

问题2: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答:温暖、潮湿的条件下。

问题3:除了下表列出的,你认为还有哪些实验条件的组合方式?

答:还有两种组合方式,一种是寒冷、潮湿的条件组合;一种是寒冷、干燥的条件组合。

问题4:怎样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

答:(1)真空包装;(2)放干燥剂。

二、教法分析

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存在非常普遍。真菌是微生物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材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馒头”作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菌的探究兴趣,并以此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家族。

[1] [2]  下一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