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案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04-03 17:53:29  浏览次数:275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案
标签: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http://www.dbk123.com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1、地球的形状
一、问题解答
问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答: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大体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再到精细观察三个阶段。
问题2: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圈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答:40091÷(4×8×365)≈3.43(年),约为3年零5个月,学生年龄加上年数,即为绕行赤道一圈后的年龄。
二、教法分析
本课从古时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到今天人们可以在太空中给地球拍照,不仅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认识,同时也了解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课文的第一部分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人类是怎么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让学生心存疑问,去研讨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第二部分介绍了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第三部分现代人们的科学研究。第四部分通过实际数据,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有多大。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不迷信权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分析学生
目前,学生对“地球形状是球形的认识”是毋庸置疑的,他们虽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但是他们对于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过程了解不多,而这个探索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历史知识以及相关的科学情感与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好载体。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本课是宏观的想象认知课,学生要建构地球是圆形的比较困难。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逐步从一般感知——理性感知——理性认知——建立知识,来学习新课。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典型的历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
课前搜集资料,探究活动前置——交流图文资料,了解地球形状——搭乘历史快车,经历认识过程——观察“进港的帆船”,体验地球的形状——借助计算活动,建立地球大小概念——课堂总结评价,制作卡片延伸
环节一:本环节是针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而设计的课前调查活动,学生可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这样设计,目的在于将课前活动准备作为科学探究活动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师可布置学生采用上网查询、查阅书刊等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与学习方式,搜集证据,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丰富扩展他们宝贵的学习经历。
环节二:本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一方面与课前准备环环相扣,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交流方式宜多样化,可交流文字、图片。对资料的交流使用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交流现在的科学仪器拍摄的地球照片,二是交流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故事。学生的交流毕竟不是系统的,而老师则不予过高的要求学生说的多么具体,主要是激发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做补充,丰富其知识经验,为后续研究做铺垫。
环节三:课文以古代的中外图片和科学家的话来形象具体的表示古人对天地的猜测,可以让学生仔细看图,认真的读字,发挥想象,让学生知道其所然还要帮助他们理解其所以然,体会古代文明古国的先进性。还可以利用课件以时间为序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时间、典型观点、提出人、证据等方面具体分析,以体现对资料的整理、分类、归纳、总结过程,同时渗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的科学认识。
环节四:教师可用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同时让学生借助地球仪和粉笔头,模拟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航船的情景,可用橡皮泥做小船在地球仪上进行模拟航行。动手做的要点是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船从远到近行驶过来的情况。在动手之前应先动脑,组织学生讨论:如果地球是平面的,船是怎样的?如果地球是圆形的球面的又是怎样的?在观察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再次,可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我国的航天事业仍然居世界前列。
环节五:小组合作的计算题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有多大。让学生看教材第16页资料,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在完成课本上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打破教材限制,出一些变式练习帮学生建立地球大小的概念,如①假如我们步行绕地球走一圈:每天走100千米,大约需要多少天才能走完?②假如我们绕地球修一条铁路,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才能绕地球一周?
环节六:这部分可以在课堂评价总结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查阅关于地球表面的图文资料,既丰富知识,又与下一课知识学习相链接。注意指导学生关注信息的来源,能主动甄别信息的真实性。
三、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观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
实验准备:橡皮泥、火柴棒、小纸片、地球仪
实验过程:
1、用橡皮泥或纸做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出港,你有什么发现?可以看到首先出现的是“桅杆”火柴棒,然后才是船身。出港时相反。
4、再把船放在桌面上模拟航行。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船在桌面上模拟进出港时,可以看到 “桅杆”火柴棒和船身同时出现。
实验结论: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

2、地球的表面
一、教法分析
地球的表面沟壑纵横,高山平原,海洋湖泊,沙漠草原,峡谷岛屿各种地形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无限风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们常常叹为观止。在课堂上通过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了解各种形态的地貌特点。在制作地貌模型的基础上发现地图的产生。最后从了解家乡地貌的特点开始,直至了解地球的整个地貌分布。
1

www.dbk123.com 、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1)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的图片资料,向大家介绍。
(2)结合卫星拍摄的立体地貌,认识高低起伏的地表,在平面图上的自然形态。
(3)通过制作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尝试把自己的地表模型用不同的色彩画成简单地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科学知识:
(1)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地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貌和高度。
 2、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到地表是高低不平,千姿百态的。
(2)认识到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
3、教学思路与流程
这一课,主要是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属资料展示课,以资料展示与动手做地表模型为主要活动形式。课文是按“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制作两种地貌模型——了解描绘地貌手段的发展”的思路编写的。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
交流图文资料,欣赏地球美景——制作地表模型,画出地形轮廓——观察地形地球仪,加深地貌认识——交流家乡图片,试画平画图形——了解测绘技术,预测未来测绘方法——课下实践活动,制作村居地图
环节一: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搜集图片等资料举办信息发布会、资料展示会等,力求在欣赏地球美丽图片的同时,认识地球地貌的丰富多彩,如高原、海洋与岛屿、山地、平原、峡谷等。可让学生猜想它们的成因。这里不要求学生能一一作出解释,其目的是引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知道地球外部力量也可以改变地表形态。
环节二:通过制作让学生了解制作模型沙盘的一般过程,对地球的外貌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这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促进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发展。制作地貌模型前,老师可以先出示一个地表模型,共同交流制作方法,再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制作的地貌的特点,然后有目的的去制作。注意网格透明塑料片能正放在模型上,以便于用俯视的方法画出按比例缩小的轮廓模型。学生做完后,可请各小组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给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的机会。

[1] [2] [3]  下一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