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案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04-03 17:53:29  浏览次数:275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案
标签: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http://www.dbk123.com
环节三: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首先在交流资料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认识,而后讲解火山结构示意图,最后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让学生从有趣的实验中获得信息,想象火山喷发时的情景。得出“火山喷发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的结论。为创设情境,教师还可打开啤酒瓶子,让学生观察情景,联想火山喷发,说说模拟实验分别代表什么?想一想泡沫喷出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分析出啤酒瓶子代表地壳,啤酒里的泡沫代表岩浆,打开瓶盖就象地壳里有了裂缝,泡沫喷出就象火山喷发,原因是啤酒内部有压力。
环节四:探究地震形成时,首先利用教材上的图文资料进行交流,还可以以今年的汶川大地震为话题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也可以选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自主设计地震模拟实验。如把桌上的毛巾叠起来放平在桌面上,用手按住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褶皱现象。还可用手握住枯树枝的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感受岩层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发生断裂形成地震,所以地震时往往大地会震动,而且还有轰隆隆的声音。必要的条件下可以播放地震的形成过程录像。为丰富学生的认识,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地震前兆的知识: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地光与地声等。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可以介绍一首歌谣给学生: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环节五:本环节主要介绍喀夫特夫妇和张衡等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宝贵精神,知道科学研究的艰辛。了解世界上第一架监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了解得越来越多,发明了各种仪器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例如地震仪就是通过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来记录和预报地震的。在讨论地震自救措施时,要考虑到各种情况。例如: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造成火灾。
三、实验与制作
1、实验名称: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或黏土),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实验结论: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2、实验名称:模拟地震的发生,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实验准备: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过程:
(1)在纸箱

www.dbk123.com 上面画出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3)请一个同学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决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其中一次为低震级的震动,找震中;另一次为高震级的震动,找震中。

5、   地表的变迁
一、问题解答
问题1:根据上述资料,你能推测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吗?
答:喜马拉雅山在远古是海洋的推测。
问题2: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
答:由于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大自然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面貌。火山口湖是在火山的力量、岩浆和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石林是由于风、流水、碳酸盐石材分解的共同作用形成的。海岸边的礁石是由于受到海浪的冲击形成的。风蚀石主要是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成的。
问题3:岩石是坚硬无比的,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答:。这是因为天气冷暖变化、植物生长和冷冻、流水的搬运作用对岩石具有破坏作用。
问题4: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逐渐破碎。
问题5:下面这些岩石是被什么力量破坏的?
答: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岩石逐渐风化。
问题6:过一段时间后,沙盘里的沙子和泥土出现了什么变化?
答:沙子和泥土被流水搬运到沙盘的另一侧。
问题7: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还发现了其他现象?它说明了什么?
答:沙子和泥土变细,说明流水的搬运作用可以侵蚀岩石。
问题8:沙盘的坡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答:坡度越大,搬运越远,岩石破碎越严重。
问题9: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
答:风、物体重力、人类活动以及其他的动物活动都可以把岩石的碎屑带走。
问题10: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人类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等活动改变了地表。这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水平,另一方面对自然也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二、教法分析
本课通过独特的地貌景观、岩石的风化、流水的搬运作用以及人们的活动对地表的改变等内容,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通过这部分内容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会探究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自然观,意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这一课安排了两条线,一条是自然力影响地表,如火山,地震,风化,侵蚀等等,一条是人类的认识和活动影响地表的变迁。
1、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教学重难点:
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3、教学思路与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采用如下的教学思路:
欣赏化石图片,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环节一:师生共同欣赏化石图片,进而老师提出这些化石来自于喜马拉雅山,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围绕“喜马拉雅山的过去是怎样的?”大胆猜想,引出本课课题。针对“那里可能是海洋”提出证据,渗透科学研究要尊重证据的实证精神。其中,古人沈括的《梦溪笔谈》对此的阐述可作为一条重要的的证据。
环节二:教师谈话:“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什么力量造就的呢?”学生围绕问题,交流收集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启发学生从分析地貌现象入手,找出形成的原因,如火山口湖是怎样形成的?石林是怎样形成的?风蚀石是怎样形成的?海边礁石是怎样形成的?引出“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环节三:围绕“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是否真有这么大的力量”这个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器材、方法、注意事项,并分组做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做实验时,老师要巡回指导,强化安全教育,规范实验动作,确保实验效果,适当分析对比实验的相关要求,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出什么是风化现象。揭示出冷暖变化、植物生长和冷冻对岩石具有破坏的作用,流水的搬运作用对岩石造成侵蚀现象。
环节四:本环节教学中,首先交流当地历史上地表改变的情况,过渡到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如筑河坝、倾倒垃圾、开采煤矿、修筑梯田等,分析其对地表好坏影响,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三、实验与制作
1、实验名称:研究冷热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准备: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
实验过程:
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会发现石头开裂变碎了。
实验结论:冷暖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2、实验:研究流水的搬运作用。
实验准备: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盆、水杯
实验过程:
(1)用木条将沙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
(2)把混合物抹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
(3)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固定住,把底部有孔的水杯架在沙盘和木尺之间。
(4)沙盘伸出桌外的一端底部有孔,地上放一水盆接水。
(5)往水杯中加水,在课堂上展示现象,学生描述结果。
实验结论:流水的搬运作用可以侵蚀岩石,使地表发生变化

上一页  [1] [2] [3]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