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04-01 21:26:21  浏览次数:476次  栏目: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标签: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http://www.dbk123.com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第56至58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初步认识角,能识别、判断出角这一几何图形,能说出角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的名称;

(2) 会用直尺等工具画角,会用不同的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体会到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会想办法比较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来诱导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尝试体验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如探索角的概念、大小的比较方法等,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励学生在探究数学中角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灵活地形成求知的技法。

3、情感与态度:

(1) 在学生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热爱数学科学的情感;

(2) 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中,学会遇到事情自己思考、自己动手、主动去寻求答案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掌握角的特征(尖尖的顶点、直直的边等),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们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五、教具准备:

圆形纸、硬纸条、小木棒、图钉、正方形纸、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学生在一年级感性认识过的或在生活中见到过的几何图形)借助熟悉的图形,利用“猜想”这一有趣的形式导入新课。

具体做法: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每一个小组的礼品袋里藏着一些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以及圆形等。要求学生闭着眼睛摸一摸,看能不能根据摸着的情况猜出是什么图形。首先请一个同学示范一次,然后分组进行。

(预计效果:同学们边摸边猜,有的说,我摸到了一个圆形;有的说,我摸到的肯定是三角形等等。)

2、请学生上来摸老师口袋里的图形,并让学生说说可能是什么图形。

师:(学生摸的时候)是什么图形?并简单地说说理由。

生:是圆形,因为周围很圆滑。

师:再摸一个,这次又是什么图形呢?并简单地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三角形,因为我感觉到周围有三个尖尖的“角”。

3、顺势导入新课。

师:(指着学生刚才所感觉到的三个“角”)这些都是角,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数学王国里面的“角”这位新朋友吧!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以及生活经验之上,从学生熟悉的好朋友----三角尺入手,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激发的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角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让学生打开课本56页,观察“日常生活里经常看到角”,并告诉学生说下面图形中都有角,那么角在哪里呢?发挥你的想象力,画出自己心目中的角。

(预计效果:学生可能画出以下一些角,或者更多的类似的不标准的角出现)

2、看到这些各种各样的“角”,学生觉得有点奇怪了。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算是角呢?带着学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我便要求学生看屏幕:这里有红红领巾、三角尺、方形钟面以及打开的纸扇。(也就是课本56页“日常生活里经常看到角”一栏所出现的角)

师:刚才老师告诉大家,它们上面都有“角”。那么红领巾的角在哪里呢?(学生也正在思索着,此时老师集中同学的注意力)让我们一起来找吧!

如果我们把这个角从红领巾上搬下来画在纸上会是怎么样的呢?(此时教师再交集中同学的注意力,并用课件演示这一过程,抽象出角“<”)

那么三角尺的角又在哪里呢?请指出来。这时学生都能比较容易地把三角尺的角找出来并画在练习本上。(同样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用课件演示一次全过程,巩固同学们刚才的认识)

www.dbk123.com 再看看钟面上、打开的纸扇的角又在哪里呢?谁能够指出来。(加大难度,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把这个角画下来。(课件演示)这些图形都是角。

3、老师也开始在黑板上画一个角,(先画角的顶点再画角的两边)通过刚才的移角、画角,学生对角这种几何图形也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师:同学们都认识了角,那么想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吗?

生:想……

师:那么老师告诉你怎么去认识它们,首先先观察角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汇报结果。

(预计效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交流后发现:每个角都有一个尖尖的点,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每个角都有两条相交的直直的线,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

师:(归纳总结)每个角都由一个尖尖的顶点与两条直直的边组成。(请一些学生到屏幕上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既巩固所学新知,又增强课堂互动)

 

4、再次展示学生之前画出的心目中的角,并当作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画的这些都是角吗?有了刚才的认识,现在你们能说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呢?并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教师用引导的语言先给“角”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的角的欲望;通过观察课本56页“日常生活里经常看到角”,并让学生在其中去找角这一过程,让学生体验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连,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认识角,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安排,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很容易地认识、感知 “角”;趁着同学们对角的兴趣散,教授学生画角以及认识角这一教学难点,从而降低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使难点知识的掌握水到渠成;回顾学习角的相关知识前学生心目中的角,不但纠正学生之前的错误认识,还通过对比进一步加深对角的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刚才从一些物品中认识了角,现在让学生想办法做一些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动手做一个角吗?根据老师发给你的一些材料动动小脑筋吧,开始!

(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独立做,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做)

2、学生活动,老师巡回,对于好的作品适当的肯定与赞扬,并对于动手做角有困难的同学给予适当指导。(老师通过巡回、发现一些有代表性的角,向全班同学展示)

(预计效果:用剪刀剪出来的角;用纸折出来的角;用木棒搭成的角以及用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的活动角)

(设计意图:通过剪一剪、折一折、搭一搭、拼一拼等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进一步认识角,并丰富学生对角的理解、进行数学活动的经验等知识,同时,创设一个十分自由的实践操作,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能学得更认真,把自己的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教师的表扬与指导,将更加利于活动的进行、提高活动的质量。)

(四)学习比较,角的大小

1、通过玩角,体会角的大小。把刚才学生用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的活动角举起来。

师:大家拿起手中的活动角,想一想,要让角大些,应该怎么办?小些呢?

(预计效果:通过操作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发现、老师总结归纳: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角的张口越小,角越小)

2、用边长短不一的角作比较,看角的大小变化。(教学难点)

师:那么如果把活动角的两边拉长(或缩短),角的大小变化了吗?

生:有,有……(有的学生说)/没有……(也有的学生说)

师:有没有,大家比较一下就知道了,那么怎么比较呢?大家自己随意玩玩活动角,比一比,看一看角的大小变了没?(这一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将会要求说没有变化的同学上来比一比)

由于此处为教学难点,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再增加一个教学环节:如果学生对此认识还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利用课件进行动画演示在同一个角(或几个大小相等的角)上,把三角形的两边延长或缩短,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教师并引导学生思考说:“此时角的张口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就借用上面的结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认识到这样并不改变角的大小,从而总结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张口有关,跟两边的长短无关。

[1] [2]  下一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