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听听声音》一课教学反思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听听声音》一课教学反思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听听声音》一课教学反思

04-03 19:11:54  浏览次数:222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标签: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听听声音》一课教学反思,http://www.dbk123.com

我有幸参加了黑沿子中心校组织的此次小学科学教师“同上一节课”活动,《听听声音》是本次参赛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由于准备有些仓促,所以整节课下来觉得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

反思一:教学课前准备的欠缺。

本节课教学要让学生感受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的同时还要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音叉只准备了教师演示材料,这一点还能勉强达到教学效果;但对于铁钉和蛋架的配合发声小组分组实验由于蛋架没能到位,而用卡纸折叠代替,使分组实验效果效果不佳,学生敲打铁钉时所发出的声音高、低、强、弱不明显,致使学生给听到的声音分类时有些困难。这对难点的突破带来了阻力。而其她几位教师则采用蛋架分组实验效果比我的教学效果要好。用铁钉固定在蛋架上实验,蛋架就像一个小音箱,音效较好。看来教材安排蛋架固定铁钉是有科学依据的。不过我拘泥于教材,在没有找到蛋架的时候却没有想到用其他材料代替,比如就可以用音乐教学中的双响筒来代替铁钉和蛋架,一是它有两个音,音的高低很明显,高音显的清脆响亮,低音显得浑厚低沉。二是在演示音的强弱的时候,用控制敲击的力度的方式进行,比铁钉、蛋架控制更为直观,更符合“音的强弱与敲击的力度有关”的结论。这一点刘老师在写给我们的“建议”中已经提到:“如果换成学生自带饭碗、或瓶子、水杯让学生自行操作效果是不是更明显呢?”看起来,科学教学必须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因地制宜的把握教学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反思二: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的欠缺。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四年级的小学生是只有10岁左右的孩子们,这就要求科学探究必须得到教师指导才能有效的探究。我在小组探究不同钉子发声的实验过程中,对小组探究的指导就很不到位,表现在:①、实验前的实验要求不明确,虽然要求学生保持安静,如何避免各组之间的交叉干扰却没有拿出具体的措施或要求,导致小组活动组与组之间干扰较大,影响了实验效果,更影响了学生获取实验结论(即感知声音高、低、强、弱)的有效性;②、实验指导不到位。学生如何拿“敲击物”、“怎样听”、“如何控制敲击用力”等问题提示不足,影响了部分学生的探究效果。

反思三:注重些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师演示音叉发声实验时,有一学生说听到的声音有强有弱,这时教师就说用力敲发出的音更强,轻些敲发出的音更弱。这里其实可以引学生说出这一实验结果。教师可以说:“那怎样敲声音就更强呢?怎样敲声音就更弱呢?”或者第一学生没有说完整时,还可以叫别一学生来补充,让这些实验结果由学生去感悟总结得出。

另外,在李满霞老师授课过程中,有一学生说,小音叉发出的音是叮----(声音更高,尖)大音叉发出的音是咚-----(声音更低沉),这时教师为了引出“高低”两个字,一直绕来绕去,可学生只体会到了音的高低,就是没有想到用这两个字来描述。这里老师可以直接说出像叮----这种的声音更高,咚-----这种的声音更低。因为这两个字只是表述上学生一时没有想到这两个字,所以教师不必要去追问,浪费时间。这提醒了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当有追问价值或探索价值时,可以不惜花时间去追问,但像这种表述上的不当就可以由教师用总结性的语言加以修正。

反思四:不能有效关注学生探究中“行”与 “思”的协调联动动。我在组织学生击打事先固定的大小不同的三个铁钉来感知、分辨声音的高、低、强、弱的探究实验时,学生的思维介入普遍少一些,致使部分学生的探究效率低。实验前,教师提示不到位,学生没有考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做更科学?怎样通过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科学结论等。造成一小部分学生“玩”得尽兴,收获却不多。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听听声音》一课教学反思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听听声音》一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