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乘法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乘法 教学设计

11-15 19:43:18  浏览次数:898次  栏目: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标签: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乘法 教学设计,http://www.dbk123.com

购    物

学习内容:教材P28—P29 

学习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答:300×2=  20×5=  23×3=  4×200=

23×3=   4×15=  24×2=  12×4=

二、探索新知:

 1、巧设情境,提出问题并出示挂图:

搬新校了,学校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忙购买一些新课桌椅和书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看吧!

(1)理解图意:

学生认真观察图后,教师提出: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能从图中看出:一个书柜213元,一张书桌42元,一把椅子12元。

(2)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买一套桌椅共花多少元?

②买3张桌子要多少元?

③买5个书柜要多少元?

……

教师先肯定学生提出的合理数学问题,并向学生提出:

①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②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解决第一个问题: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①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②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用了哪种方法,每种方法怎么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a、12+12+12+12=48

b、10+10+10+10+2+2+2+2=48

c、  1   2          d、12×4=48          e、10×4=40

1   2              1   2               2×4=8

          1   2           ×     4               40+8=48

  +  1   2              4   8

          4   8

……

以上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第4种算法,指出这是用竖式计算乘法,也是今后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如下所示:

        1    2

     ×      4      先用4乘“12”中个位的2得8,积的个位上写8;

    4    8      再用4乘“12”中十位的1得4,积的个位上写4。

 [强调: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书写位置要适当。]

如果在全班交流时学生没有使用列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前面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列出乘法竖式进行计算。

(2)解决第二个问题: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学生自己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列竖式计算,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积中的2、4、6各表示什么?各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在交流过程中,可指名学生板演列竖式计算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地帮助解决。

3、看书自学。

让学生看课本第28页,看看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第29页“练一练”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学生板演,进行全班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2、第2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交流。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如果在练习中出现错误,教师应及时地加以指导。

3、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书上的图,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必要求全部用竖式计算。

学生在计算12×5、12×6、12×7、12×8这4道题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了进位,竖式计算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应重点加以指导。

4、第4题。

先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答本题。再反馈交流。

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用以下3中不同方法解答,教师应给予肯定。

①132×3 = 396(元)   ②132×3-132    ③132×(3-1)

      396-132=264(元)    =396-132        =132×2

=264(元)       =264(元)

先指名学生板演以上三种解答方法,再让学生口答具体的想法和每个算式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购            物

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4=48(元)

答:买4把椅子需要48元。

教后反思:

 

 

 

 

 

 

 

 

 

 

 

 

 

 

去  游  乐  场

学习内容:教材P30—P31 

学习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去过游乐场吗?那里都有什么好玩的,你愿意介绍给大家听吗?……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游乐场玩一玩。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出示“去游乐场”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独立认真观察情境图,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花10元,坐电动火车可以坐多少人?②9人玩蹦蹦床共花多少元?……

(2)教师提出: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让学生思考:怎么列式?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学生列出算式:16×4

(2)教师指出:现在用1根小棒代表1人,并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操作活动:先第一行摆1捆(每捆10根),另摆6根,再摆同样的三行小棒,每行都是16根。

然后让学生观察,问:每行有多少根小棒?有几行?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么计算?

教师边引导学生摆小棒边启发学生发现:要算4个16根一共是多少根,可先算4个6根是24根,把其中的20根捆成2捆,放在4行小棒下面。另外4根放在2捆小棒的右边。再算4个1捆是4捆,一共是6捆又4根,所以16×4=64。

(3)竖式计算。

①让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

②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竖式计算过程。

                根据板书教师再次强调书写格式;列竖式时

      1    6    相同数位要对齐,“×”的书写位置要正确。

   × 2        4     4乘“16”个位上的6得24,向十位上进2,

6    4    在积的个位上写4。

           4乘“16”十位上的1是4,加上进上来的2,

                       得6(即60),在积的十位上写6。

④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的例题(出示12×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思考: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一位数乘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满二十,向十位进而二;满三十,向十位进三……。同时指出,在进位时可以在乘法竖式中做出记号,以防止遗漏,计算熟练后可以不做记号。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注意点;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⑤指导看书,深化认识。

让学生看课本第30页的例题,让学生正确认识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告诉学生进位的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3、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第30页“试一试”中的1、2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1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要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2、第2题。

此题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连线,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3、第3题。

此题是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练习时,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答,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方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1)18×2+18       (2)18×(2+1)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两种方法:

(1)15×3+45×8      (2)400-45×8      15×3=45(元)

=45+360               =400-360 

=405(元)             =40(元)

因为405 〉400,所以买票钱不够。

因为40〈 45,所以买门票钱不够。

对于学生的各种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去  游  乐  场

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6×4=64(元)

16

                          × 2 4

                            64

答:需要64元。

教后反思:

 

 

 

 

 

 

 

 

 

 

 

 

 

 

 

 

 

乘  火  车

学习内容:教材P32—P33 

学习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放暑假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参加夏令营,今天他们就准备乘火车去北京了,我们也去为他们送行,好吗?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乘火车”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②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③这列火车一共可乘多少人?……

学生提的问题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2)选择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问题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全班交流。

请小组同学派代表板书计算过程,并口头说明计算过程,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算法:

①70×5=350                ②   7 2

    2×5=10                    ×  1 5

    350+10=360                  3 6 0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再讨论竖式上的“0”漏写得“36”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积的个位上的“0”处理问题。

(3)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例题(出示16×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②: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交流,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3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时引导学生注意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第2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先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时,指名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第4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第(1)个问题,可以将小朋友家站点到最后一个站点的铁路长度,进行5等分后确定出发3小时后火车的大概位置。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如结合过站停车等因素确定位置,只要学生分析有道理,都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

第(2)个问题解决过程可参考如下:

120×5=600(千米),45×2=90(千米),600+90=690(千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  火  车

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72×5=360(人)

7 2

                   ×  1 5

                     3 6 0

答:5节卧铺车厢可乘360人。

教后反思:

 

 

 

 

 

 

 

 

 

 

×  5  =  ?

学习内容:教材P34 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学习目的: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

一、复习:(口答)

14×3=   42×2=   25+0=   0+28=

32-0=   28-28=  17×5=   21×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0×5=?

(1)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摆出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3×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2×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1×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0个后1个也没有)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个0相加是多少)应等于几?(等于0)

(2)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3)小结、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

(1)第1题。

此题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这样想:因为13×5=65,所以130×5=650。这样想的学生可能已经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认为只要在65的末尾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13×5和130×5这两个算式,使学生理解13个十乘5等于65个十,也就是650。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竖式算法,可先请学生板书竖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 1  3  0     ② 13×5=65     ③ 1  3  0

 ×      5        130×5=650    ×   5

   6  5  0                        6  5  0

第③种算法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书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第2题。

此题是因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让学生公布各自的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  4  0  2    ② 400×3=1200   ③ 2×3=6

 ×      3       2×3=6           400×3=1200

  12  0  6      1200+6=1206     6+1200=1206

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①的算法。

三、    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补充题)

2 4 0      1 5 0      3 2 0      1 0 5

        ×    3    ×   4      ×  4      ×  8

   

6 0 3      3 3 0      8 0 7      5 0 5

        ×    2    ×   5     ×    9    ×   4

全班齐练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      350×6      520×8      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  5  =  ?

0×5=0          130×5=650

                130

            ×   1 5

                650

教后反思:

 

 

 

 

 

 

 

 

 

 

 

 

www.dbk123.com

 

 

 

 

 

 

 

 

 

买  矿  泉  水

学习内容:教材P 36  

学习目的: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校的体育场已经开始启用了,学校准备召开一次运动会。运动场上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准备了饮料。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买饮料”挂图。

理解图意,引导学生思考“大约花了多少钱?”这个问题。

 2、引导估算。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在交流中出现的典型做法。

(2)全班交流,展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指名口答估算过程及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估算方法:

①把24听看成25听,25×2×3=150(元),所以150元就够了;

②把24听看成20听,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

③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④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解释各自估算的过程。

3、引导精算。

教师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①  24×3=72(元),72×2=144(元)

② 24×3×2    ③ 3×(2×24)   ④ 3×(24×2)

=72×2         =3×48            =3×48

=144(元)     =144(元)        =144(元)

⑤ 24×2=48(元),48×3=144(元)

……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解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6页“试一试”中的1、2题。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2、第2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进行估算,并要求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可能用以下方法进行估算:

①根据一个班的人数和班级数,估计全校总人数;

②根据一个年级的人数和年级数,估计全校总人数;

③根据做早操时队列的有关数据,估计全校总人数。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在估算中可能会出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算法)教师要及时地加以指导。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了估算和精算两种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板书课题:连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这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买    饮    料

运动会上,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饮料,每箱24瓶,每瓶3元,共花了多少钱?

24×3×2

= 72×2

=144(元)

答:共花了144元。

教后反思:

 

 

 

 

 

 

 

 

 

 

 

 

实践活动(黄豆有多少粒)

学习内容:教材P 38 

学习目的: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在交流、讨论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1千克左右的一堆黄豆,然后提问:你想知道这堆黄豆有多少粒吗?[板书课题:实践活动:黄豆有多少粒?]

提出问题:1千克左右的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你是怎样猜的?

二、操作、实验推理: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黄豆、天平、杯子等学具,独立操作、实验、推理,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各组同学的交流情况,并及时指导。

三、组织全班交流,展示猜想方法的多样化:

 1、小组汇报。

每一组先选一名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猜想结果,并简要说一说是怎样猜想的,然后同组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师生对每组的汇报进行讨论,交流不同的意见,做出恰当的评价,并给予鼓励。

全班交流时,学生可能会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探究:

①把这堆黄豆分成(大约)相等的若干份,先数出1份有几粒,再算出这几份共有多少粒;

②先用手抓1把,数一数1把约有几粒,用同样方法继续抓,看看一共抓了几把,再算出这几把共有多少粒;

③用杯子量的方法:用杯子装满后,数一数一杯有多少粒,再看看一共能装多少杯,再算出这几杯共有多少粒;

④用天平秤称的方法:先数出100粒放在天平秤上称,称出100粒约有几克,再把剩下的黄豆按第一次称的克数继续称完,看看一共称了几次,算出共有几克。      

学生还可能用以下的方法进行探究:

⑤先数50或100粒堆成一堆,再将整堆黄豆分成这样的一小堆、一小堆的办法;

⑥用硬纸条做一个方框,把黄豆平摊在框内,数一数一框有几粒,再一框一框数的办法;

⑦类似“沙漏计时”的办法。

……

2、小结。

以上几种估算方法能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勤动脑,勤动手,又善于与同学交流,乐于向同学学习,我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探究活动,你学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练习五(第1题至第5题)

学习内容:教材P 39  

学习目的: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根据规律进行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形式美。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

32×3    5×80    600×8    130×2

24×2    0×85    7×0      210×1

3000×3  20×5    1×320    222×4

 2、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上有关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练习课,通过练习来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同时我们还要进行夺红星比赛,大家努力吧!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9页的第1题~第5题。

1、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学生板书,发现问题,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教师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练习情况,发现典型的错误要及时纠正。

2、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时教师强调:计算时要认真,要细心检查。

3、第3题。

出示本题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时,让小组派代表发言,说明解题思路和过程。

学生可能用以下方法解决问题:

①根据数量估计。如北京     天津,137千米大约1天;天津      济南,360千米用不了3天;济南      青岛;393千米用不了3天;合起来不到7天,1周能到青岛。

②根据图估计。根据北京     天津这段路线大约1天,估计出天津    济南、济南     青岛都不需要3天,得到1周内能到达青岛。

③计算。137+360+393=890(千米),135×7=945(千米)945 〉890,所以1周内能到青岛。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改正错题。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用估算的方法检查乘法计算的过程。

5、第5题。

这是一个“发现规律”的问题,练习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探索隐藏着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时,指名口答,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数,进一步验证所写的算式是否正确。如下所示:

1×9+2=11               9×9+7=88

12×9+3=111             98×9+6=888

123×9+4=1111           987×9+5=8888

1234×9+5=11111         9876×9+4=88888

12345×9+6=111111       98765×9+3=888888

123456×9+7=1111111     987654×9+2=8888888

                         9876543×9+1=88888888

最后组织学生欣赏这两组算式独特结构,得到美的体验。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教学反思:

 

 

 

 

 

 

 

 

 

 

 

 

 

 

 

 

 

 

 

 

练习五(第6题至第12题)

学习内容:教材P 40—41  

学习目的: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根据规律进行推理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4、体验数学的形式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完成练习五中的第6题~第12题。

二、指导练习:

1、第6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2、第7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交流时,指名板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教师鼓励某些学生较简单的做法,如:算450×2×5=450×10=4500等。

3、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时,指名口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用以下几种解题策略:

(1)把所有的三位数分别与所有的一位数相乘后跟圈中的数比较,再确定是哪两个数。

(2)可以先排除一些不大可能的结合(用估算的方法)以缩小试乘的范围。

(3)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由每个同学负责一组题目的计算,再汇总起来进行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几种解题策略进行对比,并做出评价。

4、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了什么?”,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用以下两种方法:

(1)用直接计算的方法。(既算出每道题的积,再发现规律)

(2)根据题目的特征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如:2×99=200-2=198)在学生计算出得数后,还可以让学生推想:6×99、7×99、8×99、9×99、6×999、7×999、8×999、9×999的结果。(指名口述,说明推想方法。)

最后组织学生观察得数的规律,欣赏这组题目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美。

5、第10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发现:两个因数的和不变,那么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因数的积要大。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7、第12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再出示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出现典型的计算错误的例子让学生去改正。

三、全课总结:

归纳本节课练习内容,小结练习情况,指出注意问题。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一)

学习内容:教材P 42—43

学习目的:

1、能自己整理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能对这一阶段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地评价。

3、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4、进一步认识物体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掌握质量单位之间关系。

5、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上一节“整理与复习(一)”课,对我们前四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

二、整理与复习:

1、回忆知识点。

提问:前四个单元,你都学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出示板书,如下所示:

             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一、乘除法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

                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学会正确认从正面、侧面、上面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观察物体   学会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学会正确运用上、下、左、右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重量

   三、千克、克、吨

掌握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学会简单的换算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四、乘法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连乘

教师指出:我们还学习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讨论疑难点。

提问:通过这四个单元的学习,你认为哪些问题是学习上的难点?

指名口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1千克1克、1吨到底有多重,我还不太清楚。

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等方法让学生再认识。

    3、体会成长的快乐。

提问:通过这四个单元的学习,你取得哪些进步?

指名口答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我了解了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

学生只要能简单地说出自己在某方面取得的进步,教师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4、学法指导。

指出:我们每学完一些知识都要进行整理和复习,进行知识的疏理,整理时要回顾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问题你感到还弄不太清楚,通过回忆、交流、请求别人帮助及适当的练习等形式深化认识。

三、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做:“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把计算结果和题中相应的数用线连接起来,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口述答案。

2、第2题。

让学生口述自己家中的一个物品并估计出它有多重,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口述的同学是否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4、第3题。

第(1)、(2)、(3)这三个问题先由学生独立解决,再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板书,并让板书学生说明列式理由。

第(4)个问题要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多提一些有实际意义,或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在课内解决的,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内解决,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暂时无法解决的,教师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整理复习的方法?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乘法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