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美术小学美术教案人教版美术第六册教案
人教版美术第六册教案

人教版美术第六册教案

04-06 18:44:56  浏览次数:895次  栏目:小学美术教案
标签: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案,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案, 人教版美术第六册教案,http://www.dbk123.com

设计三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组织教学

语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

导入新课

播放《侏罗纪公园》片断,提问:你认识这种动物吗?它们生活在什么时期?什么环境?

学生观察,边思考边发言。

 

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式学习

板书课题。

提问:谁能用自己的玩具,向大家介绍一下不同种恐龙的特点?

播放课件。

 

 

请几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恐龙。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进行修改,使特点更突出。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左下方的学生作品。

学生发言:剑龙:背有骨板;霸王龙:巨嘴利齿;马门西龙:长颈长尾;……

 

观看课件,进一步了解不同种恐龙的外形特点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几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恐龙。

其他学生对其能否抓住外形特点进行评价。

学生讨论:

画中表现了哪几种恐龙?哪部分画得比较有趣?

了解恐龙的外形特点。

 

 

解决教学难点,引发学生创新。

 

进一步解决难点。

创作实践活动

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完成一幅恐龙世界的作品。

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一幅恐龙世界的作品。(可以每人在彩纸上画1—2只恐龙,剪下来,粘在底纸上,组成一幅画,能力强的同学画完恐龙还可以在底纸上画出环境。)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

小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结。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作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后拓展

欣赏教材中第5页右下角的图片,引导学生课后将搜集的资料制成专刊进行展示。

学生观察思考。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二)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学生在作业中,难于抓住恐龙的外形特点进行表现。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及课件进行具体分析,同时要加强示范,使他们了解如何表现出不同种恐龙的特点。

(三)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由于学生对恐龙话题十分感兴趣,往往会对恐龙的相关知识谈论得过多,影响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注意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要适度,不要喧宾夺主。

三、教学评价

(一)能否与小组同学合作学习。

(二)能否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三)能否表现出不同种恐龙的外形特点。

(四)能否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四、相关资料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经“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神秘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上的一个谜。

传说中的龙是一种有鳞有角的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可是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中没有这样的龙,它只是人们想象的东西。恐龙不是龙,最早于1841年由英国科学家欧文提出。据化石资料考证,它是生活在距今七千万年到两亿多年的中生代动物。那时,以恐龙为代表的四足爬行动物占据了整个地球。

恐龙躯体庞大,长可达30米,长长的脖子上长着小小的头,真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怪物。身体的后面还拖着长长的尾巴。

恐龙可分蜥龙类和鸟龙类两大类。蜥龙类爱吃肉食,以后肢着地,前肢不发达,如著名的霸王龙、跃龙。它们的腿长,奔跑速度快,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强大的肉食动物。它们有锋利的牙齿,非但捕食其他各种动物,就连同类的素食恐龙也不放过。

鸟龙类是吃草的、四足着地的恐龙。它们生活在沼泽地区,体重可达百吨,头比蜥龙类还要小,如雷龙、梁龙、溪龙。它们中的许多种类都披有坚硬盔甲或长有锋利的尖角,还有一些种类则依靠飞速奔跑来逃避敌人。美国科拉多台地区曾发现过一种雷龙类骨骼化石,它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恐龙化石,长24米,重80吨,高达15-18米,光脖子就有12米长。我国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恐龙,是在四川省合川县采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长22米,高3.5米,重40-50吨,它的骨骼现存放于自然博物馆中。

第三课;画中的线条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线条是绘画的重要造型语言。画家笔下的线条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以及对所表现物象的理解。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分为两页,第一页的3幅作品均为我国古代绘画中的经典之作。《放牧图》、《黄河逆流》、《八十七神仙卷》3幅作品从内容题材上分别表现了动物、自然、人物,其中蕴含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奔马的骠悍与力度;黄河水惊涛翻滚、柔中带刚的气势;神仙繁而不乱、随风飘荡的衣带,把我们带入了不同的境界,而如此美妙的变化,来自于线条曲直、舒缓、粗细等无穷的变化。体会线条的变化,感受不同的境界,就是学生们读画、赏画并获得欣赏技能的过程。因此用3幅作品对比欣赏,可以使学生很快感受到线条在画中的作用。学生自然会认识到画家可以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物象的质感。本课第2页上半部分选用了马蒂斯《女像》、毕加索《两个青年农民》和琼坎《海景》3幅作品。从地域文化上讲,这3幅作品均来源于欧洲,其文化背景与上一页完全不同;从绘画工具上看,完成这3幅作品的画笔与中国传统的笔墨工具有着巨大差别;从时代上看这3幅作品属于近现代作品。尽管有着如此多的不同,但用生动的线条表现作品是它们共有的特点。在本页的学习提示中这样写道:

这三位外国画家在画中运用的线条,反映出了他们当时的心情,有的平静如水,有的动荡不安……这一提示,显然是对学生在欣赏第一页作品后,对线条认识的提升,即从线条可塑造生动的形象,提升为线条还可以表达画家的心情。马蒂斯流畅简洁的线条表现了一个宁静思考的少女,从其舒缓的笔触中,即可体会到画家安静、平和的心情;毕加索的《两个青年农民》与《女像》对比则更显出农民的朴实与粗放,似乎少了少女的一份宁静。《海景》是一幅风景画,画面的构图似乎是要表现一种平静,但如果细细品味画中躁动的线条(特别是天空的线条),就会感到画家在绘画时的心境是复杂的,这平静中蕴含着暴风雨的来临,远处的小船、鼓起的风帆、被风吹起的旗都在告诉我们这平静中的不平静。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我们不要求孩子深刻地理解画家的意图,只要学生知道线条可以表现不同的心情就可以了。对于能力强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予正确评价。在本页下半部是该课的作业提示,作业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让学生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作业,也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好机会。教师应提倡每个人都开口说一说,说给好朋友、老师、家长、小组同学均可,关键是每位同学的参与。第二部分是用线画一幅画,为了让学生产生共鸣,教材中还选用了两幅学生作品,这样孩子与线和作品间就缩短了距离,使学生能够有信心的大胆创作。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人教版美术第六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