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课堂中如何进行高效的估算教学
课堂中如何进行高效的估算教学

课堂中如何进行高效的估算教学

04-08 14:12:29  浏览次数:416次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网,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 课堂中如何进行高效的估算教学,http://www.dbk123.com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进行高效的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

“估算教学”对于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既可以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情境,如购物付钱、购买公园门票等,也可以是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如收集矿泉水瓶、整理照片、座位够不够、动物种数等。

一 、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教学

在估算教学中,创设具有情境价值主要在于:一是体验估算的意义;二是培养估算意识;三是选择估算策略。

估算意识的培养与估算策略的选择也需要在做估算、用估算的体验中去实现,而这种体验需要一系列的具体情境。离开具体情境的估算是没有意义的,不利于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估算教学中,创设具有情境价值主要在于:一是体验估算的意义;二是培养估算意识;三是选择估算策略。估算意识的培养与估算策略的选择也需要在做估算、用估算的体验中去实现,而这种体验需要一系列的具体情境。离开具体情境的估算是没有意义的,不利于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1、情境中的乘法估算。

问题情境:同学们去公园游玩,每张门票8元钱,29个同学带250元够吗?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8。

板书课题:乘法   并板书29×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生可能答:要算带250元钱够吗?必须先求出29个同学买门票要花的钱,然后再和一共带的钱比大小。及时鼓励学生,不仅会列出算式,而且明白为什么这样算。

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学生可能选择估算,也可能选择精确计算,老师均认同)以后学习了笔算,我们也可以精确计算。但是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同学们,是这样吗? 

(4)解决问题。

①独立思考:运用估算,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先静静地想一想。

②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③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

29×8  ≈  240(元)

30 ×8=240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够买门票。

(5)适时引进≈: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 ,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板书≈

(6)、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课标》第一学段估算意识培养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估算方法的学习如果脱离实际,忽视过程,为传授知识而讲解,就如同纸上谈兵,从而造成学生的不适应。本环节教学例2时,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建立联系,通过分析,建立模型,明确要算带250元钱够吗?必须先求出29个同学买门票要花的钱,然后再和一共带的钱比大小。接着,让学生自主选择使用精确计算还是估算,意在领悟估算来自于生活的需要。

2、情境中的加减法估算。

小聪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海洋馆(用图片呈现一家三口,聪聪是小朋友)

www.dbk123.com ,售票处写着:

方法一:把成人票看成40元,40+40=80(元)80+17=97(元),100元够了。

方法二:把成人票看成30元,儿童票看成20元。30+30+20=80(元),100元够了。

方法三:把成人票看成40元,儿童票看成20元。40+40+20=100(元),100元够了。

方法四:把34元看成35元,35+35=70(元),70+17=87(元),100元够了。

方法五:100元钱买两张成人票后大约还剩30元,足够买一张儿童票了。

方法一、二、三、四都是用“连加”的策略进行估算,但对具体的数据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二、三把三个数据都简化;方法一只把其中一个数据简化。并且还发现同一个数据可以看成不同的数,如把“34”可以看作30或35或40。方法五用的是先加后减再比的策略,先估出两张成人票大约要70元,再口算100--70=30,最后比较30大于17,判定100元钱够了。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想得到交流,思维得以碰撞,能力得以提高。

3、情境中的万以内加减法估算。

例如:同学们收集矿泉水瓶,第三周收集192个,第四周收集219个,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

估算方法一:192≈200,  219≈200   200+200=400

估算方法一:192≈190,  219≈220   190+220=410

多数学生喜欢第一种方法,理由是好算。

     以上三个例题的教学,基本上代表了“取整估算”。这一内容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通过四舍五入取整估算,学生初步知道估算的基本方法,大概了解估算的意义。

二、养成估算习惯,培养估算过程。

    估算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估算习惯的养成和估算能力的提高,标志之一就是自觉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上街购物前,学生有没有意识对物品进行估算,准备购哪些货物,价格如何,需要带多少钱;还可以对所带的钱,估一估能买哪些货物,花去多少钱,剩下多少钱等等,如果学生能这样考虑了就表明学生在学估算,用估算。在上学路上也可以进行估算,凭借以往的经验,估一估到学校需要几分钟,会不会迟到;也可以知道自己一步的长度,用“步测法”量一量家跟学校的距离;做作业时知道自己一分钟写几个字可以估一估做完作业要几分钟,做题时知道自己一分钟算多少题估计做完需几分钟等等。估算的习惯不是教出来的,需要在实践中逐渐磨练,要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强各种类型的估算练习,从而帮助学生灵活掌握估算方法,学会主动地用估计的眼光去观察数学

三、指导估算方法,灵活运用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教给学生一些估算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当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感悟内化,形成较熟练的估算策略。
1、教给常用的估算方法。
(1)近似估算法。

根据问题特点,把算式中的数同时估大或同时估小或一个估大一个估小成整数(或整十整百数),然后计算出得数大约是多少。例如:(1)“52×19”可以看作“50×20”,积大约是1000。(2)“14.16÷4.8” 可以看作“15÷5”,商大约是3。
(2)联系实际法。

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估计答案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例如:5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16千克,照这样计算,榨100千克油需要黄豆多少千克?有些学生也许会这样解答:16÷50=0.32(千克),0.32×100=32(千克)。也就是榨100千克油需要黄豆32千克,而在现实生活中,榨100千克油需要的黄豆应该远远多于100千克,由此可知解答错误。

[1] [2]  下一页

,课堂中如何进行高效的估算教学

《课堂中如何进行高效的估算教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