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英语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如何在英语新课程中变革“告诉”
如何在英语新课程中变革“告诉”

如何在英语新课程中变革“告诉”

11-15 19:40:30  浏览次数:290次  栏目:小学英语教学案例
标签:英语教学案例范文,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如何在英语新课程中变革“告诉”,http://www.dbk123.com

  我们知道,教学是一种使个体社会化和使社会个性化的极其复杂的实践活动,它需要有适应个体不同需要的多种多样的方式,而只有适合的才是有用的,达到目的才是有效的。
  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告诉”其实是一种传统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且,经过适当的改进,它还能够成为一种适合新课程的、很好的教学方式。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变革“告诉”呢?
  一、变“文本告诉”为“生活告诉”
  书本知识大多比较抽象,有些知识学生难以掌握。如果改变书本上那些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掌握,应该是一种理想的教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奥苏贝尔认为,过去“接受式学习”中的弊病多半是因为过早地运用纯英语去教认识发展尚未达到所需水平的学生;孤立呈现一些事实而没有把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极端处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变革接受性学习的方式,让知识通过生活反映出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
  [案例]句型“:How much isit?”的导入教学
  教师利用CAI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大叠人民币,令学生耳目一新,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告诉学生:“It’smoney.We have so.much mon—ey!”接着,教师点击鼠标,画面上呈现出一张l元的人民币,教师问学生:“How much is it?”学生很自然地回答说:“It’s 1yuan.”教师再点击鼠标,图片下面就显示出“How much is it?It’s l yuan.”这个句型,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中朗读这个句型。接着,课件继续呈现2元、5元、10元直至100元的人民币,教师边呈现图片,边让学生用句型:“How much is it?It’s…yuan.”来谈论这些图片。
  [反思]在现行的小学英语课本中,对句型“:How much isit?”的教学呈现,课本只是简单地提供了一个关于购物的对话。如果我们单从成人的思维出发来设计这个句型教学的环节,实属简单。如果从孩子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则不然,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变“文本告诉”为“生活告诉”。在本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民币。并利用人民币的不同面额,来导入并教学句型“How muchis it?”,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对“How much is it?”这个句型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二、变“教师告诉”为“学生告诉”
  《英语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中强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国外心理学家提出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这四个要素实质是学习发生的动力系统,决定着学习性质。因此,教师的角色应该适当转换,留机会给学生,变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播为教师向学生、学生向学生、学生向教师等多向传播。因为,即使教师的讲授是必须的,但学生的接受往往容易变成被动吸收。再加上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敬畏,面对教师的观点往往不大会或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同学之间是平等的,他们可以毫无防备地敞开胸怀进行讨论,寻求发现。所以,教师要尽量淡化自己指导的角色意识,尽可能多地创造让学生充分开展讨论的条件,这样产生的内驱力则可能会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每一个问题,拓宽自己的见识,以使自己在小伙伴面前有表现的资本,从而产生很强的内驱力。
  三、变“预设性告诉”为“生成性告诉”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很少从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考虑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按自己的预设,讲得有条不紊,一环紧扣一环,讲深讲透讲到位。但是,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毕竟有一定的差距,于是在讲解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对于学生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被我们忽视了、淡化了、绕过去了。如果,在发现学生学习遇到了阻碍的时候,我们能够给予及时的点拨和引导,这样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将会使学生终身难忘。甚至,我们还可以将预设性的知识隐藏在悬念的后面,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这样,就把“预设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知识”了。告诉
  【案例】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的教学过程
  PEF·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w:hat would you like?”。第二课时是通过教学一个对话,让学生理解和掌握“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 some…”这个句型。我预设通过食物图片和课件等直观性、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去“告诉”学生这个句型的含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遇到这样一个障碍:当我用“What would you like?”向学生提问的时候,不少学生用“I like…”这样的方式来回答我的提问。原来他们把“What do you like?”和“What‘would you like?”这两个句型混淆了,这个生成是我无法预料的。于是,我灵机一动,指着课,件中的食物问一个学生:“what do you like?”这个学生熟练地回,答说:“I like milk.”我当即把这两句话写在黑板上。接着我问另一个学生:“Are you hungry?他回答说:“Yes.”我再问:What would you like?”他回答:“1 would like hamburgers.”我把这两句话也写在黑板上,接着我就通过这四个句子的发音和书写的比较,再创设一些特定的语言情境,“告诉”学生这两个句子的真正含义以及不同的应答方式。
  【反思】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逻辑性、精确性不强,常常需要形象作依托。
  因此,教师要帮他们铺设好思维的阶梯,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思考的过程。
  四、变“直叙式告诉”为“点拨式告诉”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职责就是积极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信息沟”,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矛盾的情境,对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直叙式”给出答案,而应以巧妙的方式启发学生通过“猜一猜”、“说一说”、“写一写”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发现知识。
  “告诉”,也是一种教学。然而,这种教学却不仅需要教师对文本深刻的理解和参悟,对学生人性的关切和平等的对话,更需要有精深的教学理念和独特教学慧!  所以说,教学,不仅仅是种“告诉”,但也不是排斥“告诉”,高明的“告诉”应该与学生的探究结合。唯有如此,小学英语课堂才会真正成为赏识人和培养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场所。

,如何在英语新课程中变革“告诉”

《如何在英语新课程中变革“告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