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语文试卷六年级语文试卷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模拟试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模拟试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模拟试题

03-29 23:33:09  浏览次数:613次  栏目:六年级语文试卷
标签:小学六年级语文试卷,六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模拟试题,http://www.dbk123.com

⊙基础与积累(20分)

1.读音节,根据词语写汉字(6分)

mó          yù           bó          bù

(   )鬼 机(   )生机(   )发  恐(   )

(   )炼 领(   ) 拼(   )    (   )骤

(   )擦 荣(   )  (   )颈  分(   )

2.写二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写二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写二个激励自己的成语               

3.补充句子(3分)                            (3分)

①一鼓作气,                  《左传》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③守信是一项财宝,                  《百年孤独》

4.品味名句(2分)

①出自《传习录》“的“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心养其心”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只有    

        才能培育参天大树。只有           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②出自《文心雕龙》中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明了多     才能  

     

5.诗词填空(6分)

①“我生待明日,             。”告诫我们要(        )

②“         ,任尔东西南北风。”借描写(         )言志。

③描写春天的诗句                                

④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的诗句                            

⊙古文阅读(10分)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之”是古代汉语中特别常用的字。结合上下文理解“之”字不同的意思。“一人虽听之”中的“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的“之”:       ;“虽与之俱学”中的“之”:      。(3分)

2.翻译文中画   的句子。                          

                                 。(2分)

3. 上文用∥划分为二层,这二层是(     )关系。(1分)

4.上文古代的二个学生表现出了二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请用成语分别概括这二种学习态度                    。(2分)

5.朗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停顿。在上文中划  的句子中用/标出停顿。(2分)

⊙现代文阅读欣赏(17+23=40分)

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寂然 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做,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代 带 戴)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带 戴),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1.在文中的括号内用√选择正确答案。(3分)

2.词语的积累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我们要随时随地注意积累那些精妙的词语,并且深入理解,最好能够在习作中运用。“人声鼎沸”运用了     修辞手法构词,请从自己的成语积累中再写二个类似的成语                     。(3分)

3.咬文嚼字是阅读的一项重要能力。(4分)

上文描绘玛丽•居里的穿着时用了“一袭黑色长裙”,反复品味,你认为这里的“一袭”换成“一件”①行不行?理由是什么?②好不好?理由是什么?

①                                         

②                                         

4.“让你觉得看透一切,看透未来”的目光可以用目光(     )目光(       )

来形容。

5.反复阅读上文,根据文中关玛丽•居里外貌的语句,回答玛丽•居里外貌的美丽体现在   

                                     

www.dbk123.com                                        

玛丽•居里的庄重体现在                              

                                   。(2分)

6.因为玛丽•居里的上台,会场鸦雀无声的原因有哪些?(3分)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文中画  的句子用了(    )修辞手法,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其声音特别

[1] [2]  下一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