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学案例《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课堂实录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课堂实录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课堂实录

04-03 18:58:10  浏览次数:980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标签: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科学课教学案例,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课堂实录,http://www.dbk123.com

课题《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

生:(齐声回答)不认识。

师:那老师自我介绍一下,老师姓杨,名梅,所以老师的名字叫杨梅。

生:啊!?(表示惊讶,笑)

师:为什么笑啊?

生: 杨梅是我们慈溪的特产。

生: 杨梅好象女人的名字一样,应该不是老师的名字。

师: 这位同学真有怀疑精神。想知道老师姓什名谁,认真做完这节课的研究,我们就会知道了。

[评:由于是在慈溪市借班上课,课前设计的谈话内容,意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陌生感。从慈溪特产杨梅入手,结合当地实际,更显亲切,有诙谐味道。让学生在笑声中融入学习的氛围,同时使学生尽快地接受了这位有趣的老师。]

师: 快到中午了,老师的肚子都有些饿了(摸摸肚子)。对了,同学们中餐都想吃些什么呢?

生: 糖醋排骨。

生: 烤鸡腿。

生: 牛肉粉丝。

生: 茭白肉丝再加一个三鲜汤。

生: 肉丸子。

生: 笋干老鸭煲。

……

[评: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看似闲聊,让生说说想吃什么,实际在不知不觉中已然引入了主题。]

师: 同学们的食物真丰富啊!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萧山大种鸡下的鸡蛋,(多媒体出示鸡蛋图)谁来说说你想怎样吃?

生: 煮熟了吃。

www.dbk123.com 生: 炒蛋吃。

生: 烧番茄蛋汤吃。

生: 煎荷包蛋吃。

生: 肉饼蒸蛋。

……

师:(多媒体出示西瓜图)这个萧山围垦的大西瓜你又想怎样吃?

生:切成两半,用勺子舀着吃。

生:切成一块一块的,用牙签插着吃。

生:做西瓜汁吃。

生:拌西瓜沙拉吃。

师:这么多吃法,听得老师更饿了,你们饿吗?

生:(齐声回答)饿。

师:据科学家研究证明,人在饿的时候会显得更聪明。那看谁聪明,能发现鸡蛋和西瓜在吃法上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评:让学生想像鸡蛋和西瓜的吃法,多种多样,把思维放得很开。然后适时运用了激励的语言——“人在饿的时候会显得更聪明”,不仅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从宽泛的空间引入到了相对集中的教育点上。]

生:鸡蛋需要煮熟了才能吃,西瓜可以直接生吃。

生:鸡蛋要烧,西瓜不用烧。

生:鸡蛋吃的时候是热的,西瓜吃的时候是冷的。

生:(自己站起来)我认为陆佳俊说得不准确。鸡蛋烧熟后冷了也可以吃。

师:那你觉得他的话应该怎么说?

生:我觉得其实他的想法是对的,只是表达得不好。他的意思是鸡蛋要烧熟了吃,西瓜不用烧熟,生的就能吃。

师:很好。如果按这样的标准,食物又可以分成哪两类?

生:生的和熟的。

师:(出示课题《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老师

www.dbk123.com 这里还有一些食物,请大家一起来品尝,并一起说说他们适合生的吃还是熟的吃。

生:(齐声回答)(菠萝)生的吃——(茄子)熟的吃——(猪肉)熟的吃——(螃蟹)熟的吃——(大米)熟的吃——(黄瓜)生的吃——(番茄)生的吃、熟的吃。

师:番茄究竟怎样吃比较合适?

生:生的可以吃,熟的也可以吃。

[评:在学生明确了生吃和熟吃概念后,通过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食物图片,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直接判断吃法,增加感性认识的信息量。在设计上故意出现一种有分歧的食物——番茄。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暂时的阻碍,产生停顿而后自行解决。同时,教师也进行了及时的跟进并作了点拨。]

师:很好,一般情况下,可以生吃的食物主要有:水果和一小部分的蔬菜,需要烧熟了再吃的食物主要有:肉类、水产、蛋类、粮食和大部分的蔬菜等。那么,比如猪肉为什么要烧熟了吃,烧熟吃有什么好处呢?

生:味道变好了。

生:更容易消化了,不容易拉肚子。

生:咬起来比较容易。

生:烧熟了以后,猪肉里的细菌都被烧死了,这样吃更卫生。

生:营养好。

师:熟吃的好处有这么多,看来这些食物需要烧熟吃确实有一定的道理。那么还有的食物,比如西瓜,生的吃又有什么道理呢?

生:西瓜热的肯定不好吃,应该在冰箱里冰一下再吃

生:如果西瓜烧熟了吃,一些维生素就会被破坏,

生:西瓜里是维生素C,烧熟后就没了。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多媒体出示图片并拿出两个马铃薯)这是什么?

生:(齐声回答)马铃薯。

师:适合生的吃还是熟的吃?

生:(齐声回答)熟的吃。

师:我手中的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像杂耍一般,故意搞混两个马铃薯)你能用什么方法区分开来?

生:我用摸的方法就能区分开来。

师:(板书:摸)

生:我用闻的方法,熟的马铃薯有香味,生的没有香味。

www.dbk123.com

师:这位同学把生和熟的马铃薯的不同特点也说出来了,说明他平时在生活中非常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经验很丰富。现在我们研究的是用什么方法来区分。他用闻的方法(板书:闻)

生:用嘴巴尝一尝就会知道了。

师:好的。(板书:尝)

生:用手用力地挤也能够区分开来。

师:(板书:挤)

生:用耳朵听也能听出来。

生:不能的,耳朵听不出来的。

生:耳朵怎么听?

师:(回问该生)你确定能用耳朵听来区分吗?只要告诉老师能还是不能。

生:能。

[评: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的发言,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教育学生对有些道听途说的方法要自己亲自去研究一下才有说服力。适时适量地引起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师:(面对面露诧异的其他学生)他说能,老师相信他能行。(面对采用听的方法来区分的小组)等下你们小组研究的时候,让老师也参加好吗?

生:好。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指着板书)这些就是我们今天区分生、熟马铃薯的其中一部分研究方法。等下我们小组合作,仔细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小组讨论后,把他们各自的特点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栏目里(指着表格二三栏)。

师:对了,大家觉得在讨论马铃薯的特点时,应该大声地讨论,还是轻轻地甚至是偷偷地讨论呢?

生:轻轻地讨论。

生:应该偷偷地讨论。

师:为什么?

生:课堂上声音太大,纪律不好。

生:声音太响会影响别人思考问题的。

生:大声讨论,会被别的小组听见我们组的答案的。

师:是啊,每一点发现,都是我们小组成员的劳动成果,可不能让别的组给听去了。要想听,我们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再大声地告诉他们我们组的秘密。你们说这样好吗?

www.dbk123.com [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去培养,去渗透。]

生:好!

师:那我们就一言为定!请材料员拿出抽屉里的一盘马铃薯,请记录员拿好记录表,及时做好记录。如果要用小刀请特别注意安全,开始吧!

(小组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教师巡回指导。)

5分钟后——

(课件播放急促的提示性音乐,并出示:收拾好材料,我们要交流研究成果了)

[评:采用暗示性音乐,在不破坏课堂气氛的前提下,能收放自如地调控课堂环节,也减少了高高在上的强制性命令,将尊重学生真正落到实处。]

师:请材料员收拾好马铃薯、小刀和牙签,把盘子放回抽屉里。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多少不同。其他组要仔细听,挑挑他们的毛病,补充自己的看法。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3小组是怎样用听的方法来区分生的和熟的马铃薯的。

生:我们用听的方法,生的马铃薯听起来比较响,熟的马铃薯听起来比较轻。

师:其他组有意见吗?

生:我们组有意见。马铃薯是不会自己发出声音的,所以用听根本不可能。

生:敲一敲不就有声音了吗?

生:那方法就是敲,不是听。

生:敲了以后发出声音,最后还是要耳朵听了才能区分的。

生:反正听是不行的。

生:就是行。

师:两人说得都有道理,谁帮老师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生:应该说先敲后听的方法。

生:可以在观察方法这一栏里填:敲,破折号,听。(敲——听)

师:你们俩能接受这样的建议吗?(用询问的目光)

生:行。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这很好。来!其他组的高见在哪里?

www.dbk123.com

生:我们第5小组用摸的方法,发现生的马铃薯比较硬,熟的马铃薯比较软。用看的方法,发现生的马铃薯颜色亮一些,熟的马铃薯颜色暗。

生:我们第8小组也用摸的方法,但发现不同。

师:说说看?

生:我们发现生的马铃薯比较光滑,熟的马铃薯比较粗糙。我们还用切的方法,发现生的马铃薯难切,熟的马铃薯容易切。

师:第5小组和第8小组用相同的观察方法,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看来科学研究的奥妙真是无穷啊。还有哪些小组需要补充?

生:我们第1小组用切开来看的方法,发现生的马铃薯切开后表面湿湿的,熟的马铃薯不怎么湿。

生:我补充一下,我们第1小组还用吃的方法,发现生的马铃薯有种说不出的味道,熟的马铃薯好吃、有点甜。

生:我们第7小组用剥的方法,发现生的马铃薯皮难剥,熟的马铃薯容易剥。还用牙签刺的方法,发现生的马铃薯难刺,熟的马铃薯一刺就刺进了。

[评:由于前面铺垫引导工作具体到位,学生观察得很认真,也有各自不同的方法。教师在巡视中也不断了解,做到心中有底,汇报时自然有得说。在汇报基础上进一步要求挑挑别人的毛病,补充自己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有效利用了时间,使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显活力。]

师:可以用来区分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在课后继续讨论。看来生的马铃薯变熟之后在颜色、形态、味道、硬度等许多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发现了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的那么多不同点。为了表示对自己的奖励,我们今天用一种特殊的庆祝方式。来(拿起一个装有生玉米粒的塑料瓶),大家把盒子里的塑料瓶拿起来,摇几下。

生;(摇瓶,发出哗啦啦的声音)

师:这多像是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啊!

[评:摇瓶子的奖励方法很别致,在将课堂气氛推向又一个高潮的同时,也为后面的环节作好了铺垫。上下衔接自然连贯、不露痕迹,为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叹服。]

师:这瓶子为什么能发出这么热闹的声音啊?

生:因为瓶子里装着东西。

生:是硬的东西。

师:你们觉得这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呢?

生:小石子。

生:玻璃弹珠。

生:铁珠子。

生:是豆子。

……

www.dbk123.com 师:究竟是什么,我们赶快倒出来看看?

生:(齐声)是玉米。

师:是怎样的玉米呀?

生:是黄色的,圆圆的玉米粒。

生:是生的玉米。

生:在玉米粒的一头有一些白的东西。

生:玉米粒其实是有些椭圆形的,一头大,一头小。

生:玉米捏捏很硬,咬咬也很硬,是生的。

生:闻闻一点味道也没有。

生:玉米看起来亮亮的。

师:同学们用了刚才观察比较马铃薯的方法来观察玉米粒,真行啊!那你们想怎样来吃玉米呢?

生:蒸着吃。

生:烧玉米排骨吃。

生:烤玉米吃。烤得焦一点,用一头削尖的竹棒穿起来吃。

生:再加点青豆,胡萝卜,炒一炒做菜吃。

生:爆玉米吃。

生:把玉米磨成粉,做玉米面包吃。

……

[评: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各抒己见。在专题探究的影响下,已经很自然地进入到一种自我研究的状态,连一粒小小的玉米粒都能有不同的描述方法。]

师:同学们都是美食家。今天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种玉米的吃法——爆玉米花吃。

生:老师我知道。就是一个炉子在火里转呀转,然后很响的轰的一声,玉米花就爆好了。

师:我们有那样的设备吗?

生:(齐声回答)没有。

师:那我们有什么?(指指桌上的实验器材)

生:有酒精灯、水杯、火柴、勺子。

生:还有木棒、碟子。

生:还有一个信封。

www.dbk123.com 师:有这么多东西,你觉得最主要是哪几件?

生:酒精灯和铁勺子。

师:为什么?

生:酒精灯能烧,勺子就像是一个爆玉米花的罐子。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要用酒精灯和铁勺来爆玉米花吃。(图示:用酒精灯和铁勺子爆玉米花)

师:大家都很兴奋,但如果你没有仔细听以下几个问题,我想你在爆玉米花时就会遇到比别人更多的困难。你们想爆出香脆可口、雪白漂亮的玉米花吗?

[评:在学生兴奋得有些冲动时,泼点冷水,是为了将实验做得更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学生也确实在短暂安静之后积极思考存在的安全问题。是呀,还真没想过这些问题!]

生:想。

师:好。那么下面的问题我们得仔细思考了。你估计爆玉米花的时候玉米粒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会变焦。

生:会变大。

生:会变成玉米花

生:会变软,会有水出来。

生:会很香,有油烤出来。

生:会变黑,外面的壳可能会脱掉。

……

师:真的会发生这些变化吗?我们眼见为实。等会儿我们小组合作来爆玉米花,把发现的现象按顺序填在这张表格里。那么大家觉得在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不能用嘴吹,不然会起火的。

生:我是记录员,要及时做好记录。

师:很好,这位同学对自己的任务非常明确,这样能使他更好地完成任务。还有吗?

生:不要烫到手。

师:(屏幕上出示:小心烫手!)你能告诉大家怎样才能不烫到手吗?(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铁勺子)

生:不要离火太近。

生:在爆玉米花时,不能用手去拿玉米。

生:手应该拿在铁勺子的塑料柄上,不能拿到铁的上面。

生:不要碰到别人。

www.dbk123.com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很有预见性。(把已经加热的铁勺一扬,吸引学生的注意,再把铁勺放入水杯里,水里冒起一股青烟,并发出“嗤——”的声响)

生:啊!

师:厉害吧?小——心——烫——手!

[评:教师的演示具有很强的震撼力,不用多说,“小心烫手”,已烙在学生心里。同时又告诉了学生实验后铁勺冷却的方法。让学生议定安全要求,取代老师宣讲注意事项,更多地反映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师: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生:(没有举手的,好象还在刚才的情境里惊愕)。

师:铁勺那么烫,会把玉米粒烫坏吗?

生:会把玉米粒烧焦的,所以要经常去动动它。

师:怎么动?

生:用支铅笔去拨拨玉米。

生:实验器材里有小棒,用小棒去拨拨就可以了。

师:真聪明。这根小棒就好象妈妈炒菜时用的铲子,要不断地搅拌玉米,不要烤焦,才能爆出玉米花。一切准备就绪,你们组打算爆几朵玉米花呢?为什么?

生:我们组打算把它全部爆完。

生:我们组也想把它全部爆完。

师:大家的热情很高,如果时间允许,我们不妨可以试一试。还有其他建议吗?

生;我们组准备爆5粒玉米花,每个同学一粒。

生:我们组准备爆6粒玉米花,每个同学一粒,再给老师一粒。

师:谢谢。老师觉得这两组的建议比较合理。这样做时间上比较宽裕,关键是能控制我们一次在勺子里放玉米的颗数。不能太多,几粒刚好?

生:5、6粒。

师:好的。下面的时间老师就交给大家了。不过老师想再提醒大家一件事,老师给的这几粒玉米在爆的时候,需要安静的环境。大家千万别用很响的声音去打扰它,不然它就不给你爆开来了,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好,请材料员拿出器材,记录员及时记录,大家分工合作,爆好五粒玉米花就停止。咱们现在(用食指竖于嘴前,发出“嘘”的声音)——开始!
(小组合作爆玉米花,教师巡回指导。)

[评: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真刀实枪”地做科学,这为专题探究学习研究提供了更宽广的活动空间。在孩子的心中,动手做的愿望永远那么强烈。只有亲历这个过程,才会有真切地体验。这是整堂课中最火爆的场面,学生满怀热情投入这场感官盛宴,享受从未有过的课堂新体验。兴奋的叫声、爆裂的玉米、诱人的香味、惊奇的眼神……连听课的老师也禁不住和学生一起动手操作起来。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能没有收获么?]

(课件播放提示性音乐并出示:安全盖灭酒精灯,冷却铁勺,把材料放回塑料槽,我们要开始交流活动成果了。)

www.dbk123.com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都爆出了香喷喷的玉米花,为我们的成功鼓掌吧!

生:(鼓掌)

师:那么在爆玉米花的过程中,玉米粒是怎样变成玉米花的,你观察到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我们第2小组的发现是:玉米粒先会变黑,然后有香味出来,然后会裂开一个口子,然后会跳起来,然后会变白,然后会变成玉米花。

师:老师把他们组的发现写在黑板上。(板书:变黑、香味、裂开、跳起、变白)其他组有何高见?

生:我们第6小组的发现和他们的有些不同,而且他们讲话时都是“然后然后”的。

师:那你来表述一下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我们组的发现是:一、变白;二、变黑、三、变香;四、变焦;五、跳起来;六、变白;七、爆开。

师:(把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变焦、爆开)老师根据第6小组的建议补充了两点。但听了以后老师有个疑问,你有吗?

生:第6小组有两个“变白”了,重复了。

生:不重复的。(第6小组成员)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第一个“变白”是玉米粒的颜色变浅了,有些白了。第二个“变白”是玉米变成玉米花了。

师:那你觉得两种不同的现象,都用“变白”同一个词语来形容,是最好的吗?

生:不怎么好,但两个“变白”是不一样的,不重复的。

师:大家听懂了吧。有谁能帮助他们来给这两种现象取不同的名字呢?

生:第二个“变白”还是叫“变白”,第一个叫“颜色变浅”。

生:第一个叫“变干”比较好。因为是玉米里面的水分被蒸发了,玉米变干了,所以颜色变浅了。

师:你们决定采用谁的建议?

生:我们用“变干”。

师:好的,老师把它写在这里。(板书:变干)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生:我们还发现玉米粒自己会动,会变大。

师:(板书:会动、变大)

生:跳起来的时候会发出“啪”的一声。

师:(板书:声音)

生:还有油冒出来。

www.dbk123.com 师:(板书:冒油)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没有举手的了)

师:在短短的实验过程中,玉米粒就发生这么多变化。老师黑板上是按顺序写是吗?

生:不是。

师:那我们一起来给这些现象按顺序排排队吧!排第一的是谁?

生:变大。

师:(标上①)然后呢?

生:变干。

师:(标上②)第三呢?

生:变黑——四、会动——五、冒油——六、香味——七、变焦——八、裂开——九、爆开——十、跳起——十一、声音——十二、变白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编序号)大家都这么认为吗?

生:我觉得声音是十,跳起是十一。

生:我觉得爆开、跳起、声音和变白是在一起的。

[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发现和认识,经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把个人的发现转化为全班共同的精神财富,并及时地加以调整。]

师:有些现象在时间上的确发生得比较接近。其实在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对于相同的现象,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意见,只要你说得有道理。所以我们要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从玉米粒变为玉米花,两者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生:原来是小的,现在变得大了。

生:原来是黄的,现在变白了。

生:原来没有香味,现在变得很香了。

生:原来很硬,现在变成软的了。

生:原来是生的,现在熟了。

师:很好。原来我们不知道,现在我们发现了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之间会有那么多的不同。看到这些现象你们的脑海中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

生:玉米粒为什么会变成爆米花的呢?

师: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也很想知道,大家能来分析分析吗?

生:我想可能是因为玉米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引起的吧。

生:还有水分。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课堂实录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课堂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