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1》教学设计、案例和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1》教学设计、案例和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1》教学设计、案例和反思

04-01 21:27:34  浏览次数:552次  栏目: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标签: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1》教学设计、案例和反思,http://www.dbk123.com

五、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了解起点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与减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问:关于乘法,你已经知道了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知道3×3=9 ,爸爸教的。

生2:我知道九九八十一,大同学那里学过来的。

生3:3个8是24。

……

有学生说1×1=1,另有个学生急切插嘴,说“1×1应该等于2”,(老师微笑,不发表意见,而把两个算式都板书出来。)

师:你会说哪些乘法算式?请写在黑板上。

学生板演4×5=20    3×4=12     10×10=100

师:会读这些算式吗?

学生尝试读教师指导正确的读法。

……

师:刚才有小朋友说1×1=1 ,也有说1×1=2,到底谁说的对呢?

有一学生说,1×1=1,因为1×1就是一个一。(较多学生脸上现出茫然的神情。)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究。

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并非一张白纸,通过提问来了解起点,然后在了解学生的起点中捕捉教学的生成点,用好学生身边的材料,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差异,他们对乘法知识的了解也不同,而学生提出的1×1=1还是1×1=2?则更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研究乘法的欲望。

片段二、探究验证

情景引出小棒图后,师:每个图形各用了几根小棒呢?请列出算式。

(生独立列式,师巡视,发现有的写加法算式有的写乘法算式。)

汇报交流:

师:小伞图共用了几根小棒?算式是什么?

生1:5+5+5+5=20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4×5=20  

师(面露欣喜之色):你是怎么想到4×5的?

生:因为我看图上有4把伞,每把都用了5根小棒。

师及时称赞:“你真了不起,乘法的知识也知道了”。学生听到老师的鼓励,纷纷举手。老师微笑指名回答。

生3:还可以写成5×4=20

教师适时把学生说的各种算式板书在对应的小棒图下。

由于有以上的提示,学生汇报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时,都分别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教师都适时板书。

反馈最后一幅图(房子和树)时,学生只说了14+6=20这一种,就没人举手了,师故意加强语气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学生一时陷入迷茫。

师:(面露疑惑)咦!左边的怎么既可以写加法算式,又可以写乘法,右边的却只能写加法算式呢?(小组讨论)

组1:左边的每个图形都一样,右边的都不一样。

组2:左边的加法中数字都一样,右边的加法中数字不一样。

师:对,加法中的数字一样也就是“加数相同”,适时板书:相同加数。象左边这类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算式,除了用加法算外,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

师:5+5+4=14能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呢?

生1:不能,因为这里的加数不一样。

有一学生插嘴说“如果把4改成5就可以了。”我乘机问:为什么改成5就可以了呢?

生:因为改成5以后,加数就都一样了。

师:那到底什么时候可以把加法改写成乘法?

(生同桌相互交谈着,不一会儿,举起了几只小手,后来,小手越来越多了。)

生1:当加数都一样的时候可以改写成乘法,加数不一样的时候不能改写成乘法。

生2:求几个几的时候用乘法。

师生共同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适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老师现在想到了一个乘法算式4×3,你猜这个乘法是从哪道加法算式变过来的?

生1:4+4+4

很多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

生2:3+3+3+3

师语带夸张地说:“原来这道乘法还能写出两道加法啊!”

……

这里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差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资源共享。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可以改写成乘法。通过比较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学生可以体会到乘法的简洁性。重视数形结合,提供具体情景,学生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对照,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在这个环节中既顾及了教学的起点,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片段三、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5×2吗?

开始学生无从下手。这时我提示学生:5×2表示什么意思?

你可以用画图、声音、动作或写加法算式等来表示5×2的意思。

学生独立尝试以后,纷纷举手。

生1:我画了两个“正”,一个正有五笔,表示2个5。

生2:我写的是2+2+2+2+2=10,表示5个2连加。

生3:我画了五个“×”,一个“×”有两笔,表示5个2。

……

此时,下课的铃声已响,学生兴致依然很高,个个都意犹未尽,这时,我说:“刚才小朋友们说的特棒,老师想把掌声送给你们,请听:×××××-|×××××-||  刚才老师是怎样拍手的?”

生:先拍5下,再拍5下。师接上话头:也就是拍了几个5?

……

在整个“解释应用”的环节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他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活动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我把自主探索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更主要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教学反思

(一)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本节课是一节市级公开课,是借班上课的,老师对学生的基础一点也不了解。而现在的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因此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找准教学的起点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从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虽然已经知道了一些有关的乘法知识,比如乘法算式的读写、一些乘法口诀等,但乘法的意义在大多数学生的头脑里还是模糊的,陌生的。因此,本课的教学必须以此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提供亲身经历体验、理解反思的学习平台,这样在了解学生的起点中捕捉教学的生成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

(二)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

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思维活动,而不是一个程序操练的过程。课堂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从事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探究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伙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还给学生。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而且都有学好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如新课阶段,教师让学生算一算每个图形各用了几根小棒,列出算式。这时,并不规定列加法算式,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有的列出加法,有的列出乘法算式,然后通过对左右两边算式的观察比较发现加数相同时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加数不同时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又如在练习阶段: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5×2吗?也留给了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由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情绪饱满,参与面广,思维活跃,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非常好。

上一页  [1] [2]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1》教学设计、案例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