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04-08 14:51:15  浏览次数:539次  栏目: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http://www.dbk123.com

一、课题实施的意义:

目前品德与社会课教育中出现比较多的弊端,具体1)品德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品德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说教的弊病。学生从本性上不能接受“赤裸裸”的教育形式。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他们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为却有很大反差。如学生知道乘车要让座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让座的。 2)小学品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应文明解决,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讲,要以牙还牙,不能吃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3)小学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这一问题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灯停,绿灯行”。当小学生在路口碰到红灯时,他是听学校课堂上说的“停”呢?还是随人流“行”呢?不论是“停”还是“行”都对学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学校里品德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脱离学生生活的道德教育和品德教育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同时,人的社会性发展也应当在生活中实现,通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来实现。学生只有通过社会生活才能获得社会认知、社会知识、社会技能。而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教材是不能实现的,尽管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但教材必竟是相对静止的和有一定局限的,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和动态进行的,因此,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提倡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决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翻版,教师要注意课程内容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不能将教育内容完全等同于生活。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确实是需要我们加以分析与研究,有品德与社会课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就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关键词界定: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主导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流、沟通、理解、启发、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要给学生社会经验为基础,讲究教育的实效性,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

2、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化”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

3、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是一种以《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确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的思想,构建和形成《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的目标内容、生活化教育的策略,生活化教育的评价标准等,将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在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协作、互助下,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促使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构建,为使他们将来人人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活动和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

1、  通过研究,构建“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的分年段的目标(内容)

2、  通过研究,探索出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内容:

1、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目标(内容),以课程为载体,构建起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分年级目标体系,完善起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的生活化教育内容体系。

2、探索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品德与社会课的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照本宣科式、单一说教式或语文教学式的原有教学模式,使《品德与社会》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原于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分析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真正在生活的体验中领悟出实在的方法,并为生活实际服务,为我们的学生能积极适应生活和有道德的生活服务。主要

1)  优化师生关系;立足于平等、交流、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此师生关系上接收生活化教育。

2)  优化教学内容;立足于上生活化教育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上。

3)  优化教学活动;立足于开发有效的教学活动为生活化教育服务。

4)  优化教学评价;立足于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使得生活化教育更有时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培养起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让学生真诚热爱生活,自主创造生活,健康享用生活。

3、  更新全体《品德与

www.dbk123.com 社会》课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小学《德与社会》教育的实效性。

三、构建“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的分年段的目标(内容)

根据二期课改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我们针对这个课题将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纬度中生活化教育的有关目标进行了整合,构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的分年段的目标(内容)。 

四、探索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一)优化师生关系;立足于平等、交流、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此师生关系上接收生活化教育

生活化的教育课堂模式,打破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上下”关系,积极营造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交流、探讨,以此来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学中师生间的合作配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师生融合,共同感悟,以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对情感的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锻炼,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平等互重,亦师亦友

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予以凸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应发挥尽致。在师生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中,我们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与教师间的地位差异及带来的隔阂。

1、蹲下身来与孩子说话,创造美好境界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教师与学生间的这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能让学生更快进入角色,与教师一起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一直习惯了高高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尝试蹲下身来,融入孩子的队伍中,与他们亲切交谈,。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下轻轻的抚摸,一次耐心的聆听,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以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亲近感。一种较为具体直观的形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样,拿把小椅子做在学生中间。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举措却真实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利用身体语言形象地告诉学生:瞧,老师和你们一样,我们是平等的。

2、  尊重每个孩子的发言,给予正确的引导

每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生活背景,成长经历都各不相同。他们对于事物的接受理解及感悟就会呈现出相应的差异性。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本模式实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注重聆听学生的不同发言和体察他们的不同感受。只要学生能就课堂的教学内容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就应仔细聆听,尊重每个孩子的发言,不轻易的给出“这样是错的”或“你不对”这样的评语,全盘否定学生的看法。教师作到三点:

[1] [2] [3] [4]  下一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