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04-08 14:51:15  浏览次数:539次  栏目: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http://www.dbk123.com

这种开放的教学资源,不仅是为了补充、完善和丰富教材内容,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识。这样,也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他们自身而言是有意义的,是有助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的。

2、活动情景生活化

1).趣味丰富情感

德育活动所创设的情景直接关系到能否强烈的感染学生,促发道德情感,并成为引发道德行为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如四年级第一学期《多民族大家庭》一课,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触及我国各民族的广泛视角,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唯有切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在生活化的体验中,了解各民族的民俗和民风,激起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我校的王蕾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多处创设了活动情景,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地开展。例如王老师在导入课文的环节中,就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材料——黄瓜、沙琪玛、马奶子葡萄,为引出课文既设置了悬念,又作了很好地铺垫。她安排了“猜猜看”的游戏,在每组桌上放了一个布袋,而布袋里放了什么呢?这是学生最好奇的。当老师让他们分别摸一摸然后猜一猜里面是什么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别提有多高了!当老师拿出黄瓜、沙琪玛、马奶子葡萄这三样学生平时熟悉的食品,问它们的产地时,学生都哑口无言了,这时老师及时地导入有效地引入了课文——黄瓜,又叫“胡瓜”,产地在新疆维吾尔族;“沙琪玛”产地在满族;“马奶子葡萄”也在维吾尔族,从而激起了学生对少数民族的学习欲望。

2).实践体验情感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新课标的要求是“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因此,仅仅一本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教材,而是转向生活,走进生活,更多地将教学时间放在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中,努力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体验,去积累,去养成。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学材料,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综合地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如在教学《我们制造了多少垃圾》这课,我课前带领学生开展了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调查哪些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经过调查发现,有些居民乱倒垃圾,路边的街心公园里不时可见各色塑料包装袋随风乱飘,化工厂随意向空中排放黑烟。这一组组画面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要从自我做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学生们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联系自身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行动方案,并向附近居民发出了《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倡议书。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学生们看到了现状,感受了垃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制定了方案,提出了倡议,培养了从小要保护绿色环境的意识。

教学的内容经过老师的整合和资源的开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了很好的联系,学生学起来有趣,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也快,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三)优化教学模式,实施生活——知识——生活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家学质量。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等,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教学生活化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操作流程:

           生活经验            经验知识(技能)

  课堂教学                              课后拓展

&n

www.dbk123.com bsp;       生活经验与知识        应用知识、提高知识

操作要求为:课前准备,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重、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经验有什么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运用知识(技能)兴趣(欲望),运用知识参与实践、提高认识、增强知识。

这样的模式需要教师作的是:

一是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实际情况,寻求利于教学的生活案例,找到学科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结合点,并把生活案例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示给学生 “体验”课文内容。

二是组织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课前引入的生活案例体验与感受,教师合理地寻求学生对生活现实的体验与教材知识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由直接经验迁移到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并将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标。

三是课后拓展延伸工作,课前以生活事例引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思考,课内寻求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教材的结合点,让学生由直接经验迁移到教材知识的学习,课后整合学生直接经验和从教材中学到的间接经验再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学习的有用、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成长。

教学生活化,构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活的质量会因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知识的学习提高而提高。学习能力会因对生活经验(直接的间接的)的积累而不断提高。

教学生活化,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从而使教学在创新潜能开发的理想性和创造性活动的现实性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使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永远敞开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广阔的空间。实施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当然,我们对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的教育作了部分的研究,对评价的研究等还在思考中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上一页  [1] [2] [3] [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