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培训提高质疑“诗意语文”——谨防语文教学历史教训的重现
质疑“诗意语文”——谨防语文教学历史教训的重现

质疑“诗意语文”——谨防语文教学历史教训的重现

04-08 13:18:01  浏览次数:544次  栏目:教师培训提高
标签:教师培训总结,教师培训计划,新教师培训, 质疑“诗意语文”——谨防语文教学历史教训的重现,http://www.dbk123.com
 再进一步讲,“诗意语文”注重感悟文本的思想内容、内涵,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然而它所感悟的内容、内涵,体会的情感,也是值得商榷的。“诗意语文”强调:“诗意语文’是以‘诗意’之光烛照语文教学、语文课堂……”、“让文本细读指向文本诗意,在文本细读中开掘文本诗意……”,并且“毫无疑问”,说得那么坚定。又说“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这后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把这两种说法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前后自相矛盾的了。
  首先,带着诗意的情怀去阅读文本,无疑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事物,读出来的全都是“诗意”(并硬性规定必须读出“诗意”,实在是不现实,强人所难),这样阅读、细读能读出美丽倒影中的“你自己”吗?还是“你自己”吗?
 所以,无论“诗意语文”怎样“再三表白,诗意不是外加的,不是硬生生贴上去的标签,诗意一定源自文本内在的结构、内在的情怀……”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7、8期《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一文)但事实明摆着是外加的。头脑里带着外加的“诗意”情怀去阅读,实在无法“以从容的心态、散步的姿态去直面文本”。如果拿着放大镜去看事物,什么都是大的;如果戴着有色眼镜看事物,什么事物都是一种色彩。这就如同人感冒了,吃什么水果都是一个味的。我们不能再犯这种低档次的错误了。
  倪文锦教授在他《语文教学的去知识化和技能化倾向——六十年语文教育最大的失》的报告中强调:“脱离或忽视语言工具特点的语文课都不是真正的语文课……从我国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的百年历史来看,还没有哪个阶段的语文教育水平已经高到需要批判语文工具性的程度。反之,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或动机,只要我们忽视或轻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片面地、人为地强调政治性或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一定会受到挫折,学生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政治思想教育或人文熏陶,而且语文水平也必定下降。”
  总之,语文教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正确道路就是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路。试想,一条腿走路,或一条腿粗一条腿细,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走到“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怀” 。当前,我们还缺少更好的“统一”的教学方式方法,还缺乏“统一” 的内在规律的探索、总结和提升。让我们沉下心来去探索如何更好“统一”的内在规律,真正为语文教学的发展做出正确的贡献。
 三、字词句篇真的是“副产品”,语文的知识、能力就那么不重要吗?
  记得在八十年代,就有人提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副产品,当今,诗意语文又说字词句篇是“副产品”。虽然两者说法截然相反,但是思想方法是一样的,即片面、极端,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都起误导的作用。
 在诗意语文的言论中,充满了语文及语文教学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情感渴望”、“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家园”、“跟着感觉走”、“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生命的陶冶和建构”等等言词(请注意:语文是一门课程,不是《圣经》,没有那么巨大、神奇的教化作用)。在这里,诗意语文无非是在强调语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语文及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建构“精神家园”,这是必然的、必须的。关键是怎样建构,在什么基础上建构。
“本立而道生”(孔子语),海市蜃楼美轮美奂,大概是理想者的“精神家园”,但是它虚无缥缈,漂浮不定,没有根基,即便是建构起来,也稍纵即逝。花样游泳算是具有诗情画意的吧,但是达到这样的高雅境界,必须有一种比一般游泳更特别的本领,即在水里憋气的时间更长一些,这是花样游泳的基本功。不然这美轮美奂的水上芭蕾则难以完成。同样,建构“精神家园”,追求“幸福感”,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如,识好字,会阅读,不然什么“境界”,什么“感觉”也难以走进、领悟、享受到。即便是在外力的催化、煽情下,一时感悟、享受到了,也只会是“海市蜃楼”,稍纵即逝。这正如我国书法家启功先生论书法所言,“乃知按模脱坯,贤者不为,而登楼用梯,虽仙人不废焉。”
 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理解能力;体验、体会能力;感受、感悟能力;欣赏、品评能力等,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它是“

www.dbk123.com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语)的基础、支撑。而这种能力主要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训练,需要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因而注重阅读基本功的训练就是阅读教学一条基本规律。“情感”、“思想”、“审美乐趣”可能不是训练出来的,但是没有经过训练而形成的阅读能力做基础、支撑,情感的体验、感受,会不够真切;思想认识的思考、感悟会不够深刻。没有根基,难以达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的境界,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史记》中记有孔子学琴的故事,对我们理解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有所启示。孔子跟师襄子学弹琴,十天了还在弹同一个曲子。师襄子听后,认为可以了,让孔子再学新的曲子。孔子说,“丘已习其曲,未得其数也。”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告诉孔子,你已经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丘未得其志也。”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提醒孔子,已经体会到曲子的思想情感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丘未得其为人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体会一支曲子的思想情感和感受人物形象,必须建立在掌握了操琴的基本方法、要领和技巧基础上,没有方法、技术的支撑,难以达到对曲子内在思想情感的体会,人物形象也难以矗立在心中。阅读及阅读教学也是如此。
 本人认为,教学一篇课文、一段文字、一句话,乃至一个词,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具有双重目的性。也就是说,既要理解、体会它、感受、感悟它 ,又要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学习一定的方法、练就阅读的基本功,为学生长远、持续、自主的发展打下更扎实的基础,使学生随着的年龄、阅历的增长,阅读量的积累去更自主、更深刻地感受“幸福”人生、建构“精神家园”,不然就会使“自由、幸福感”、“精神家园”等成为一个美丽的泡影。
 “诗意语文” 的提法和做法,强调情感因素、人文素养,平心而论,有其合理的一面。特别是在一些语文课比较忽视这一重要因素的情况下,面对一些语文课上得很浮浅、很乏味的情况,有些课文完全可以强调、突出一下“诗意”,是好事不是坏事。但是过分强调,强调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强调成唯一,就会弊大于利了。这就像应有七匹马(指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七个方面)拉的语文这辆承载万物的、内涵丰厚的大车,落到一匹马(情感)身上,它能完成这任重道远的任务吗?能培养整体发展的语文素养吗?能享受到“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怀吗”?本人持怀疑的态度。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千万别强调、突出了一点,忽视了其它方面。不然就偏离了目标,走不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语文教学的历史教训已经让我们尝到了苦头。(以往,有“思路教学”、“情境教学”的提法,两相比较,它是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角度提出的,应该说是比较合适、妥当的,不容易对语文课程本身产生误解)。
 我们希望、赞赏广大教师将教学中的那些实践性、经验性的认知逐步提升为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信念(教学经验→ 教学理念→教学信念)。只有达到、形成教学信念的层次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有风格的教师。但是,所总结、提升的教学理念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是“小学”语文及“语文”教学的。不然,一旦将这种教学理念提升为信念时,容易误入歧途;一旦将这种教学理念或信念大肆渲染,可能会误导他人。
 当前,在我们的小语教师队伍里大都是青年教师,他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还不习惯独立思考。某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提法,对他们很有吸引力,而且信以为真。我们应自觉地对他们的专业化发展负责。因为我们总是经历过、思考过。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空穴来风。看看某些青年教师那“重意煽情、大显教师才华”的课堂,听听某些青年教师对“语文是门课程’的疑惑之说,读读某些青年教师用华丽辞藻描述语文教学的有关文章,便会增加这种担忧。这是本人写作此文的主要缘由。
(本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7期

上一页  [1] [2] 

,质疑“诗意语文”——谨防语文教学历史教训的重现

《质疑“诗意语文”——谨防语文教学历史教训的重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