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资料小学教师反思 合作学习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小学教师反思 合作学习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小学教师反思 合作学习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11-15 19:43:18  浏览次数:998次  栏目:教师资料
标签: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 小学教师反思 合作学习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http://www.dbk123.com
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什么突然降临的天外来客,很多年前,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偶尔有之的前后桌讨论,以及化学、物理与生物实验课上按小组开展实验就是时下正火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必须的教学方式,并普及到每一课程,甚至上升为一种教学制度——才是新近才有的事。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目的在于打破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旨在于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有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但是由于学生在身体素质、智力水平、性别、性格、成长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学生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就会有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在教学课文《两只小狮子》时,按照课后习题要求,我安排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任务安排之后,我就像往常一样在同学周围巡视,走动的过程中就发现很多问题,差别很大,有的小组同学不仅朗读得有声有色,还加以动作在表演(仅个别小组);有的小组有模有样的在分角色朗读(只有两个小组);有的小组只是在完成任务,有气无力得读着(占较大一部分);还有的小组还在讨论你读什么,我读什么,推来推去,都不想读。看见这些,不禁让我发起愁来,看似简单的读书,分小组活动时就存在如此大的差别,这该怎么办?但是又不能因为这种情况就在不开展小组活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那就势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那么,在此过程中我们该注意些什么、避免些什么,以及如何实际操作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学习效果呢?个人认为须有如下步骤:
1、确定小组人数。须考虑如下两个要素:即总共分成几组和最适宜的单组人数。从理论上说,由于受上课时间限制,一个班级最多分成7-8个小组,单组人数则以4-6人为佳,但具体做法则须参照班级总人数来确定。比如,我们所带班级人数较多,有50—60人,就可以分成8—10组,每组6—8人为宜。
2、确定小组人员。可分为两步:首先告诉学生总共分成几组,并让学生自由决定加入哪一组。然后,教师再据其结果把小组人员做些调整,以使各小组的整体实力比较均匀,当然,这得尊重学生的意愿。另外,调整时就得考虑学生的成绩情况、性格内向或外向、表达能力等等。常见的做法是按前后桌将学生分成四人组。这虽然方便讨论,但实际却并不可取。其最大的缺陷就是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想当然地以为随便怎么分都能使小组表现优异。并且其出发点也偏离了合理搭配小组成员以使学生相互提高的教学目标。
3、进行人员分工。先向学生灌输整体意识,然后指出合作与分工的重要性,并告诉学生一个富有成效的小组须有哪些人,比如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等等。至于具体让哪个学生担任什么角色或哪些角色,则无需过多干扰,完全可让学生自行决定。另外,在这些角色中,组长是最关键的,从小组凝聚力及日后的运作方面考虑,组长最好是由组员推选,如果教师认为有更改的必要,也须非常谨慎。其次记录员也比较特殊,我的建议是不专设记录员一职,而要求每个人都做记录员。这主要有两个好处:首先是让学生养成记录别人话中要点的习惯,同时可与自己想到的进行对比。其次是免去专职记录员以只记不想的方式消极参与小组学习的隐忧。
4、慎选合适主题。须考虑如下要素:首先,该主题必须是上得了台面,不至于误导学生的。其次,该主题必须是被慎重挑选出来,具有开放性特质,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再次,该主题须藏有明确的是非标准,不至于使讨论漫无边际甚至陷入伦理困境之中。有些教师出于上课时间或方便控制等等方面的考虑,会倾向于拿出一些很简单明了的话题进行讨论,我认为这是典型的消极怠工行为,它非但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还会让学生误以为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其实就是走走过场的费时费劲之举。另外,在主题的布置上,我主张提前布置。比如今天布置明天要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带着思考的结果参与明天的小组学习,同时提示他回家后可以请教父母或其他人。 
5、选择恰当时间。主要考虑两个因素:首先,就全天而言,午饭前、午休后和放学前为学生心神不宁或情绪低迷时期,一般不适合开展小组讨论——否则就等于是给学生机会讨论午休或放学后干嘛。其次,就单节课而言,上课后的前十分钟和下课前的十分钟学生不太容易集中精神,所以也不适合开展讨论——否则就等于是让学生继续上课前的嬉戏或筹划下课后的游戏。
6、注意讨论频率。这须注意两点,首先就学生而言,学生肯定不希望每节课都有小组讨论。其次,对老师而言,老师也没必要每堂课都安排小组讨论。大道理就不说了,记住两个原则就行:依教学内容而定,并适可而止。
7、适时进行监督。可以想象,几十个学生开始讨论后,场面一定相当热闹。并且在这热闹之中也肯定会有个别学生借机嬉戏。这时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进行有效的监督了。可是怎么监督呢?我的建议是:走下讲台参与其中。比如老师发现某组学生中有搅局者后,就主动坐到该组中参与讨论,他可以担任临时组长,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甚至可以请搅局者出来述说而自己为其记录等等。如此种种,都比老师站在讲台上大声进行呵斥要强百倍!
8、如何有效管理。这里的“管理”是指如何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是区别于单次讨论中的“监督”的。古语: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的建议是:制度化。首先,给每个小组取个名字。这主要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利于培养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二是方便教师对小组进行管理。至于具体取什么名字则让小组成员自己来想,教师做好记录就行了。其次,制作一张二维表格张贴于教室内。该表格纵向列出小组名称,横向标明每次讨论的主题,然后在交叉处写上小组得分。并且,该表格可由班主任牵头,会同其他教师统一制作。比如纵向统一小组名称,横向则按语文、数学、英语……的顺序各占几栏。再次,分组后,可考虑重新编排座位,将同一小组成员安排在前后桌。这不仅方便学生进行讨论,也对统一管理大有好处——免得某学生语文课时在这个组、数学课时又在那个组、英语课时却在另一个组。
9、慎重进行评价。有了上面的制度化后,教师在二维表上进行评价的时候就只能以小组为单位了,这就有效避免了教师口头上强调要集体表现,实际评价时却有意无意地表扬个人了。然而这里有一个评价标准和评价用词的问题。首先,在评价标准方面,我们是采用10分或100分的分数制呢,还是采用优良中差之类的等级制?对此,我的建议是:与考试评分制度统一,也就是说,如果学校考试时是采用100分制的,那就也采用100分制。当然,这得征求其他教师的意见——别忘了学生可不希望在同一张表上看到你们五花八门的评分。其次就是评价用词方面了,这主要是细节问题,比如某学生发

www.dbk123.com 表完意见之后,教师应当说“你们小组的意见不错”、“你们小组想得很好”之类的评语,而非习惯性的“你说得很好”之类的话。
让个体不同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走进课堂,和教师、教材、同学对话,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生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这将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实现的目标

,小学教师反思 合作学习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