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对学具使用中的几种现象的简析
对学具使用中的几种现象的简析

对学具使用中的几种现象的简析

11-15 19:40:38  浏览次数:609次  栏目: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标签: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大全, 对学具使用中的几种现象的简析,http://www.dbk123.com
    学具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也应该看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具的运用往往“备课”不够,经验不足。怎样让学具真正发挥作用,具体到每一种学具在课堂中如何使用,都需要教师积极探索、仔细研究。
    一、藏着掖着,有必要吗?
    案例
    教学内容:米、厘米的认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二册)
    (课前,学生都按要求带了直尺)
    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桌子的长度呢?
    生:量一量。
    师(赞许地):对!怎么量呢?
    生(齐):用尺子。(有学生已经高高地举起了手中的直尺)
    师:如果没有尺子怎么量呢?(一片沉默)
    生1:我可以这样量……(可能没有听清老师的话,拿着尺子比划着)
    师:请听清老师的话,如果没有尺子,可以怎么量呢?(生还是沉默)
    师(无奈地):在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也用这样的办法,比如用手一柞一柞地量,试一试。(生试)
    师: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去量呢?
    反思  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去思考用不同的“工具”测量。从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面对学生“直奔主题”的回答躲躲闪闪,老师的本意是想就“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展开讨论,结果事与愿违,在支节问题的纠缠中浪费了时间。
    建议:
    1.就势直奔“主题”。学生都带了学具,已经知道了学习内容,学习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在学生说出直尺后,不妨就此抛弃教学的预设,直接教学直尺的认识。
    2.巧妙转移“阵地”。把“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作为一个课外实践活动布置给学生。可以设计两个问题组织讨论:
    (1)在没有尺子时,可以怎样测量长度?
    (2)为什么要发明尺子?
    二、舍本逐末。值得吗?
    案例
    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二册)
    (课前,教师为每个四人合作小组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橡皮泥、细沙、印泥、水彩笔等学具)

  www.dbk123.com
    师:小朋友.这些物体上都有平平的面,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平平的面从这些物体上“请”下来吗?
    生:能!
    师:真捧!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你们选择你喜欢的东西把这些平平的面请到白纸上,开始吧!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争先恐后,抢着印泥,玩着橡皮泥,拨弄着细沙。有的甚至为抢想玩的东西追打起来,教室里乱成一团,合作时间近7分钟)
    师:停!停!!停!!!(学生停止了打闹,但仍在拨弄着手中的学具)
    师:你们是怎样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的呢?(大部分学生似乎没有玩够.对老师的话没有反应)
    生1:我是用橡皮泥印下来的。
    师:你是怎样印的,请上来试一试。(生上来试了一遍)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整个反馈过程用时11分钟)
    反思  教师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运用“印、描”等不同的方法体验从“体”到“面”的转换过程。
但“投入”与“产出”成正比了吗?教师费心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操作学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热闹”冲淡了教学的实效。另外,如此完备的学具,有必要吗?
    建议:
    1.加强课堂调控。自主、合作、探究作为被倡导的学习方式让课堂动了起来,学具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学具的使用中应加强指导,不能忽视教师的调控。只有“活”而不“乱”的课堂,才不会偏离教学的主题,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实效。    、
    2.预留思维空间。学具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或制造一些“缺憾”,提供不完备的学具,激发一些想象,引起一些争议。这样等于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起到既辅助教学又拓展思维——“一箭双雕”的目的。
    三、殚精竭虑。划算吗?
    案例在一次省课堂教学观摩评比活动现场,一位教师在上完《分类》(北师大实验教材第一册)后作课后总结发言,谈起感受他热泪盈眶:为了在这节课的实践操作环节给每个学生提供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材料的小几何体做学具(让学生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他跑遍了本地市区的大街小巷都没有凑齐,最后专程到义乌小商品城,终于找到了所需的金属质地的小正方体,其中的辛劳难以言说……
    反思  这位老师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静心细想,这是一节比赛课,如此辛劳尚可理解。但在“现实”的课堂中为一个小正方体“不远万里”,可能吗?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如果都这样殚精竭虑,在学具的准备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划算吗?
    建议: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就地取材,在身边寻找可用的学具。比如这位教师上的是城区孩子的课,可以让孩子带上自己早餐喝的奶,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按不同的包装、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口味、不同的重量等标准进行分类,同样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学具使用中的几种现象的简析

《对学具使用中的几种现象的简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