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冷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冷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冷思考

11-15 19:40:38  浏览次数:835次  栏目: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标签: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大全,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冷思考,http://www.dbk123.com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目前,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特别是大大小小的公开课、比赛课,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都要花费不少的精力,绞尽脑汁地创设有新意的问题情境,以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得到听课者的好评之目的。但有些问题情境只注意到宽泛性、趣味性、开放性、探索性、直观性和生活性等特点,却在定向性、高效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和数学性等方面留下遗憾。
  
  思考之一:从问题情境的思考范围分析,要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
  
  [案例1] 9加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问题情境:(课件演示“9加几”运动会场上的主题图)
  师: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上述问题情境具有宽泛性,它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符合学生的现实起点,具有一定吸引力。从理论上分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起点产生问题:可以提出运动员参加项目的数学问题;可以提出有关数字信息的问题等等。事实上,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由于思维的迁移作用,有些学生会提出: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有毛毛虫等与数学无关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此问题情境缺乏定向性。如果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差一点或者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会使课堂陷入无数问题中,离题万里,看起来很热闹,目标却达不到的局面。笔者认为,当出示课件演示主题图时,教师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后,待学生思考一会儿,就可补充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也可以演示主题图后就直接抛出)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具有宽泛性,又能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升的能力,使学生的活动紧紧围绕“9加几”这一主题展开。可见,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
  
  思考之二:从问题情境的用时角度分析,要处理好探索性与高效性的关系。
  
  [案例2]统计的初步知识(浙教版第八册)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
  生:爱听!
  师:那咱们先听个小故事。
  教师播放录音故事。大意是老虎、猴子、兔子、狐狸四大家族准备在美丽的大峡谷举办一个联欢会。筹备小组建议给这次盛会留个资料。当时,森林王国只有一台录音机。负责接待的兔子小姐在高音喇叭里向大家报告着到会人员的情况:
  “报,老虎大王到!”
  “报,兔子先生到!”
  大峡谷里一片欢声笑语。兔妈妈要为每个动物准备午餐,可每种动物各来了多少,狮子小姐没记录,她正为这事犯愁呢……
  (故事结束,出示思考题)
  每种动物各来了多少只?
  师:大家能帮助狮子小姐解决这个难题吗? ’
  (注:这时已经用了7分钟)
  经过学生的探索和四位学生的发言,大家认为需要再听一遍录音,并且把它记录下来。当学生觉得播放第二遍录音还是太快记不下来时,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通过五六个学生的汇报补充,从而得出采用分工合作,每人记一种动物数目,用“正”字作为记录符号的结论。接着播放第三遍录音……
  (注:这时已经用了17分钟)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需要的动机为中心,充分让他们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他们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但片面强调主体发展的自发性,就会降低学习的效率。“泼墨如银,惜墨如金。”在教学上指的是:要珍惜宝贵的时间,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像这样导课的问题情境创设就要花17分钟,能不削弱学生在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重要环节的体验吗?笔者认为此举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对于“统计的初步知识”教学的导课,问题情境的创设毋须舍近求远,转弯抹角,可以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具有挑战性的事物作为材料。如全班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各是多少?我们班的同学四个季度出生的人数各是多少?……这样的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达到体验统计的必要性之目的,使创设的问题情境既具有开放性,学生又不会在探索调查方法上纠缠不休。总之,创设问题情境要处理好探索性与高效性的关系。
  
  思考之三:从问题情境的思维程序分析,要处理好直观性与培养思维能力阶段性的关系。
  
  [案例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浙教版第十册)
  问题情境: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模型,闭上眼睛摸一摸,睁开眼睛看一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

  www.dbk123.com 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生按要求操作并回答问题)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思维的发展都是经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样三个阶段。一二年级学生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到三四年级,学生逐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五六年级,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相互补充和渗透。上述案例中的问题情境,如果用在小学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和想一想的体验,使学生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简单特点,是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无论是在探索知识规律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滥用这样直观性的问题情境,将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创设问题情境的直观性程度应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材料来确定,决不能搞一刀切。创设问题情境力求做到直观性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活动相结合,力求保证学生的具体思维跟抽象思维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处理好直观性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阶段性的关系。
  
  思考之四:从问题情境的学科特色角度分析,要处理好生活性与数学性的关系。
  
  [案例4]认识人民币(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问题情境:
  师:谁来说说课余时间你喜欢干什么?(学生回答)
  师:猜猜下班后老师喜欢干什么?(学生回答)
  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情境展开时,既能突出生活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否具有挑战性呢?又有多少数学性呢?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分析,围绕上述问题情境进行活动时,学生始终停留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简单操作活动和游戏活动,许多问题不动脑筋就可以回答,并没有在数学思维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笔者认为,本节课的问题情境创设,应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注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渗透,进而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处理好生活性与数学性的关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探索性与、高效性、直观性与培养思维能力阶段性、生活性与数学性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冷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冷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