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04-02 15:39:30  浏览次数:872次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标签:数学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与对策,http://www.dbk123.com

二、课堂“交流”流于形式化

   现在提倡数学课堂应是对话,是交流。但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有的认为“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有认为“学生交流不仅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但我们却看到这样的现象:交流流于形式化,未起到交流的目的;教师在交流中语言贫乏,无思想性和启示性。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

www.dbk123.com 效的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下面的案例希望能给各位以启示。

        实例:呼唤有效的课堂交流

                 —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

            “谁再来说一遍”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

(教师揭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后,呈现春游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上次秋游你花了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边上板书86、42、36、49、28)。

师:根据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能不能提出一些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了一些算式,比如:86-42,49-28,86-49,42-36等,并且按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分类板书)

师:我们选“86-49”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

(学生回答:47,37) 。

师:到底是47还是37?谁来说说理由?

生:是37。因为86减40等于46、46减9等于37,所以86减49等于37。

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然后接着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三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沈老师进行了归纳小结并进行了大量的巩固练习。

  课后,教研组进行了讨论。 沈老师自己对课不满意而且困惑:这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课堂交流也不活跃,有什么办法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起来?教研组教师的看法是:沈老师教的还是扎实的,只是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明显不够。 老师们普遍感到沈老师的课没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教研员何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积累四则运算的感性认识,探究计算方法”的新要求 。

    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和计算的熟练程度。课堂上,在教授了计算规则后,一般会让学生反复地操练,有的老师要要求学生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等简便运算要达到“脱口而出”、自动化的程度。

   这种注重计算结果和算法一统的教学,对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多大价值?

   我们在集体反思与讨论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共同认识: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换言之,计算教学的重心不能只放在结果上,应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在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76-19”后,教师揭题并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怎么想的?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看谁的方法多?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

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

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

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

生4:我是想竖式算的。

生5:我是这样算的:先76-9=67,再67-10=57。所以76-19=57。

生6: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

生7:我把19看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76-19=57。

生8:我是这样算的:76看成80,80-19=61,61-4=57。所以76-19=57。

 

www.dbk123.com ;   我们教研组的所有老师观课后,一起坐了下来。

    对于这堂课,老师们感到很兴奋。有老师说:沈老师让学生独立地尝试、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交流尤其充分!

   也有教师认为,沈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向全班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共享智慧。

   还有教师觉得沈老师的 “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教学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不过,也有教师提出提出质疑:学生交流的似乎很热闹,老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问题是学生之间是否相互也都听懂了呢?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口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呢?

    我们马上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

    结果出乎意料:85%的学生表示只知道自己的口算办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在对“27+14=”的测试中仅有12%的学生会用两种或三种口算方法。

    困惑、疑问再一次流露在老师们的脸上。经过再次分析,我们形成了如下反思:

1、热闹≠有效

        在学生热闹的交流中,教师听懂了每个学生的想法,学生之间相互听懂了吗?事实上,除了常见的几种方法外,其余的几乎都是几个优秀生的“专利产品”,他们你争我抢的进行发言,使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而大多数学生成了“配角”,他们听得一知半解,于是就有对别人方法“当时好象有点理解,但过后便忘记了”这种现象。至于个别学困生,在课堂上根本就是一个看客,他连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理解,何况其他的方法呢?热闹的交流只是表面现象,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的交流绝对谈不上是有效的交流。

2、积累≠建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汇报结果全部罗列出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这些方法。事实上学生汇报的各种方法存在一定的重复。这种杂乱无章的罗列只能是量的累积过程,而不是质的建构过程,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合理建构知识体系,也不利于学生应用知识时对信息的提取。如果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类将各种方法整理、沟通,并通过板书揭示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肯定能帮助学生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建构”飞跃。

3、正确≠合理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要求是答案越多越好。于是学生挖空心思想不同的方法。应该说,这些答案是正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合情合理吗?有没有推广的必要呢?显然,正确不一定等于合理。

      通过仔细的录象观察和深入的语言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或许这是造成本堂课课堂交流低效的主要原因。

    最后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再次作出改进,沈老师愿意再上一次课。我们再一次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达成共识的改进意见: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利用与同伴比较异同的办法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理解,利用与同伴比较合理、简便的办法培养优化意识。 

        “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办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的算式还是“76-19”

生1:我是这样算的:76-10=66,66-9=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谁能解释一下。

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先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所以76减19等于57。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

  生3:我的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19分成10和9的,不过我是先减9,再减10的,答案也是57。师: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先减哪一个数的次序不同。还有与他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