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灵活处理教材,创设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个案例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儿童节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二)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找规律》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作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己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
(三)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找规律”这一案例,我设计了让学生摆花边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人人参与操作,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 并给他们以自我展示交流和评价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受到同伴和大家的关注是很光荣、自豪的事,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感油然而生。在评价交流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评价、审美、欣赏能力。孩子们想象力非常丰富,创造出来的规律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其实只要给孩子一片想象、创造的天空,孩子就会给你一片心动的惊喜!
(四)值得商榷的问题:
1、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虑够全面
数学学科的课堂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责任,在这堂课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数学语言的表达应该严谨、完整。可是我却因为过多的关注活动的组织调控,只重视了活动形式的多样,多于规律的本质研究所以导致学生在语言的表述不够准确,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和培养。
2、练习应该更突出层次性
这一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知识相对较容易,对于有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吃不饱的现象,所以在课后的练习上可以分层训练,还是应该设计一些较难的题目给能力强的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
3、教学环节要整合。
彩旗图与彩花和灯笼图中的规律类似,此处时间稍长可适当减少。在找、说规律的基础上作一点深化,如果在探索完所有的规律之后,再安排涂一涂,摆一摆等环节既能加深体验又可帮助梳理知识,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整合以上几处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自由设计才不至于“纸上谈兵”。 那样,课堂会因学生的大胆创新呈现更多的精彩。
,《找规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