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

10-27 02:22:33  浏览次数:127次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网,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http://www.dbk123.com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如果说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就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还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早在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就总结了提问的基本功能,竟然达十几种,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特定的概念或论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同化和反省信息提供机会;为学生学习不同的观点提供机会等等,不一而足。作为教师应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往往会将提问看作是一种很简单的教学方式,没有深入地思考运用时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技能和技巧,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因而在实践中很容易陷入一些课堂提问的误区。

    误区之一: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讲的方式近年来受到了教育界内外的严重否定。于是就很容易造成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具体到课堂提问上,就是教师问得过多,变一讲到底为一问到底。如:教师提问次数过多,且大都是老师问学生答,所提的问题又过于简单,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很难见到学生主动发问。试想一想,一堂课就 35分钟,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连着—一个的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

     误区之二: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多数情况下,要避免这种无意义的重复。

    误区之三:不会倾听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肯定的态度和听的技巧。“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各个层次,而且需要心与心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和兴趣,学生可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老师对我说得很在乎,我所说的一切很重要。教师的倾听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注意、理解和评价。有效的倾听要求教师在注意和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澄清性提问等形式,帮助学生弄清问题。

    误区之四:控制问题的答案

    有时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难度教高的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些都是极端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度,既能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也尽量避免少问那些答案只有“是”与“否”的简单问题。

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以使所设疑问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注意

    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特别是对于旧教材中原本比较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定理教学、规则教学、概念教学等,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富有童趣的情景故事引入,在故事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把自己的经验与所学的知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掌握新知,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商不变性质”引入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猴王分桃”的故事。

小博士:花果山的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都急切等待

着猴王来分桃子吃。猴王准时来到说:‘给你们6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小猴子听了,连连摇头:‘太少了!’猴王就说:‘那好吧,给你们12只桃子,平均分给6只小猴。’这时有的小猴子还是摇头:‘再多给点吧。’猴王爽快地说:‘这样,给你们30只桃子,平均分给15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们60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这回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听到这富有童趣的故事,学生们被故事中的情景吸引住了,忍俊不住、笑出声来。课堂气氛立即呈现出一派和谐与轻松。小博士紧跟着抛出了问题。小博士:为什么桃子的总数和分给的小猴只数不一样,但每只小猴分到的桃子只数却是一样的,都是2只呢?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思维的闸门立刻被打开了,在老师的启发、小组的活动中纷纷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从学生感兴趣的、富有童趣的情景故事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喜欢上数学。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所在。重视导入新课时的艺术性,从生活和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问题,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激起学生渴望、追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这个教学片段中用“猴王分桃”故事引入新知识,既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也符合课堂提问激发兴趣的原则,把生活与数学很自然的联系在一起,排除学生的理解障碍,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为新知识的教学创造了条件。

www.dbk123.com

 

二、利用问题矛盾,引发学生思索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如“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以前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简便算法,教师出示“25 × 24”一题要求学生观察数字特征,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说说25 × 24这道题,你是如何简便计算的?

学生:因为题目中的一个因数是25,所以只要运用拆数法把另一个因数24拆

      成4与6的积。

教师接着问:那么是不是只要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是25,就可以把另一

      个因数拆成4与几相乘的形式进行简便计算吗?

    这一问,学生间意见不同起来,有的学生认为一定如此,有的学生则对这样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就在学生争论之时,教师将24这个数中两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了位置,出示了“25 × 42”这道题。

教师:现在这题,能否用刚才的方法简便计算呢?

教师的这一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推想了高潮,不仅能使学生清楚明白地掌握知识,而且通过思考、讨论、分析,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活了。       

三、抓住问题核心,启发学生思维

    抓住知识的核心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

在“分解质因数”一课中教学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时,教师让学生先自学课本例题,理解分解的过程、步骤和方法,然后集体反馈。

教师:在用一个数去除的时候,你们注意到是用什么数除的吗?为什么?

学生:是用质数去除的,若不用质数除,则最后分解的结果就不是质因数连乘了。

教师:那么又必须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学生:一定要除到是质数为止。

教师:你说得很清楚,这两点也正是用短处法进行分解质因数的关键之处。

记得布鲁姆·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而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在讲授新课中穿插提问学生或重复问答,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刺激的程度和方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学生为了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活动,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

好的提问是启发式的提问,启发式的提问重在所提问题有价值和有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提问,就富有启发性。教师对学生的探问及时有效,使学生注意到了分解过程中的关键。可以看到,通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重新组织概括,这时的学生已经能自己悟出用短处法分解质因数的整个步骤,并能进行较为清晰、完整的表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际上就进入了一个又一个更深的层次。

四、控制问题难易,留出思考空间

    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每个问题难易程度一定要适度,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判断方法完全不同,而且判断的结果也不容易理解。班中少部分的学生略有所知,但却不知到道理何在。因此,在探究阶段,我设计了一组小实验。

教师:请学生在计数表内用6根小棒放个三位数,并计算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师:同样,再依次请学生分别在计数表内用12根小棒、5根小棒、若干根小

      棒放一个三位数,也计算一下每个数能否被3整除?

    实验结束后,教师紧接着抛出了问题。

教师:从刚才这组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如何来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通过学生自己在数位表上多次任意摆放小棒组成一个自然数的实验操作研究活动,并通过自己思考,小组交流,学生自然很快地发现了其中规律,找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完成了老师的提问。正是由于在问题摆出后,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而获得知识,而都是通过学生的努力而发现知识的规律,使学生多次体验了成功学习的喜悦,这种成功学习的感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五、注重问题层次,促进师生交流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注重提问的层次性,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进行“质数和合数”教学中,由于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名称是既定的,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从课前练习中,我请学生四人一组,共同找出1—12每一个数的所有约数,并由组长将小组讨论的结果由小到大地记录下来。

教师:自然数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分为哪两类?

学生:奇数和偶数。

教师:那每个自然数都有自己的约数,那么能否按照约数的个数来进行分类呢?

 根据前面的练习,想想按照约数的个数可以将上面这些自然数分为几类?

学生:只有一个约数的数、有两个约数的数、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数这三类。

教师:分类后的各类名称又是什么呢?请大家看看书上的介绍。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课堂问答中,教师要想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就必须与学生进行反复的讨论,要以更佳事例来说服学生,与学生交流,尝试在互相提出理由的过程中说服学生,从而使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沟通才是有效的、积极的。

由于质数与合数概念名称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堂中找准突破口,通过请学生写约数,过渡到能否被2整除进行分类,再递进到启发学生按照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面,引起学生思考。在师生间的交流补充下,学生很自然的理解了质数与合数。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既化解了教学难点,又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课堂提问应以“启发式”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引导全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摸索,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方林    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7)

 [2] 陈桂生    漫话“满堂灌”        《教育发展研究》       2007 (6)

 [3] 顾向阳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天津教育》    2008(1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