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谈语文教学中课堂设问的现状及思考
谈谈语文教学中课堂设问的现状及思考

谈谈语文教学中课堂设问的现状及思考

11-10 02:42:26  浏览次数:164次  栏目: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标签: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 谈谈语文教学中课堂设问的现状及思考,http://www.dbk123.com
 3、对学生了解得不够。这一点是取得教学成功的核心。上述已经说过,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况且,我们所为之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能力状况以及对某一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才会有居高临下、厚积薄发的教学情境。
 4、自我调控能力不强。教学过程中,教师若遇到某些特殊情况,特别是出现了与自己课前“预设”相悖现象,不能主动对自己的教学方案、实施步骤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缺乏适应外部变化的课堂调控和应变能力。
 那么,如何设问才算符合思维价值呢?
 要想使我们的设问具有思维价值,涉及的内容以及方式方法较多,下面重点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教师自身因素来看,设问起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注意课前的认真钻研。学问,学问,边学边问。有人曾经说,今天的备课绝不仅仅是为了对付明天的上课,而是要把备课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以往我们发现有许多老师教了几十年书,上了几千节课,送走了几代人,要问他教学应该遵循哪些规律和原则?说不清,这不能不说是一些即将走下讲台或已经走下讲台的老教师的一大遗憾。特级教师徐世贵先生强调:“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又说:“如果教师能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工作转化为其乐无穷的研究工作,这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要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来提高劳动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此,重视教学研究的教师才会真正成为合格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的关系,一语道出了教师教学准备的真谛——备课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课上的教学任务,而是一种付出极大辛苦的教学研究。当我们钻研的深了、研究的透了,自然就会出现左右逢源的教学情境了。
 2、设问要讲究艺术性和趣味性
 同样一个故事,有人讲得娓娓动听,使人听得津津有味;有人却讲得平平淡淡,让人听后如味同嚼蜡。同样一篇课文,有的老师讲来叫人听了昏昏欲睡,有的却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课堂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生命踊动的场所。究其原因是个人表达艺术的不同。
 首先,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直白,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余地。古人谈到作文时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提问也是如此。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文时,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小孩掉进缸后,司马光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学生很快地回答:“司马光用石头砸烂水缸,救出了小孩。”学生这样回答当然是对的,因为课文就是这样写得。但我们细加分析这样的设问又有什么价值呢?实则是白白浪费时间。同样是这篇文章,另一位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却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教师问:“当小孩掉进水缸后,其他小孩都是怎样想的?是怎样做的?他们想得和做得对吗?”这样学生便积极思考,说出了不同的看法。有同学说他们做得对,有同学说他们做得不对。这时老师小结:他们想的和做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了救落水小孩。紧接着教师继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小孩掉进水缸后,司马光的想法和做法跟其他小孩有什么不同?这种方法好在哪里?”围绕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当时在场的人都清楚,只有赶快让小孩与缸中水分开,小孩才无生命危险。而其他小孩都是按习惯去考虑,赶紧叫人设法让小孩离开水。司马光却想到了小孩掉在缸里与掉在河里、池塘里不同,可以根据这种特殊情况立即让缸里的水离开人。司马光的办法与众不同,能根据特殊情况想出相应的对策,可见是聪明之举。这样设问,经过学生思考、议论,教师适时点拨,人物特点便逐渐凸显,学生既容易理解接受,又是经过了一番思考后才得出结论的。
 其次,教师要加强语言修养,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以便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艺术,首先包括说话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听过窦桂梅老师课的老师大概都有感触,那诗话般的语言紧扣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心灵。或使人如沐春风,或让人激动不已。试想,教师的语言基本功达到这种程度时,能不吸引和感染学生吗?
 3、教师的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我们的古人早就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即所提出的问

www.dbk123.com 题要有思维价值。决不能只是停留在“对不对”、“是不是”的层面上,更不能仅仅为了理解内容而把课文的句子“改造”成问题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学生常常是不加思索的,等于教师的自我嘲弄。提问最终目的是为了目标的达成。要把提问这个“矢”对准教学目标这个“的”,教师的提问要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进行分析归纳,然后能够做答,这是课堂提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从教材的因素来看,设问要注意几个依据
 1、依据教学的需要,把握课文整体来设计问题
 由于汉语文的特点决定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必须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对此,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要善于立足全文整体来提出问题,避免忽视文章的整体而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进行零打碎敲,以致肢解课文。
 2、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文章的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都是作者动情着笔的内容,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感情,愿望寄予其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捕捉文中作者的动情点,引导学生想象其情境,进而明确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文时,当学生基本理解了诗意后提问:如果把“风雪夜归人”中的“归”字改为“来”或“到”等字可不可以?为什么?学生通过对比、想象,分析、讨论,认为不能换。学生联想到诗人在一个严冬夜晚投宿芙蓉山的情景,认为这个“归”字写出了诗人当时自己投宿芙蓉山时“宾至如归”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是其他字所不能表达的。如此一问一议,学生对全诗的意境便自然明晰了。
 (三)从学生的因素来看,设问要注意两个“符合”
 1、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需要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离不开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积累,就是同一年龄的学生,由于受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的能力也有高低之分。因此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既要考虑到全体,也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既要考虑教学进度,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我们的设问符合各类学生的发展水平。
 2、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思维是以已知为基础的。因此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正如《学记》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因此,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像攀登阶梯一样,循序渐进,步步升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攀登并向纵深处发展

上一页  [1] [2] 

,谈谈语文教学中课堂设问的现状及思考

《谈谈语文教学中课堂设问的现状及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