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培训提高中学教育学各章重点名词解释、问答题
中学教育学各章重点名词解释、问答题

中学教育学各章重点名词解释、问答题

11-15 19:43:18  浏览次数:169次  栏目:教师培训提高
标签:教师培训总结,教师培训计划,新教师培训, 中学教育学各章重点名词解释、问答题,http://www.dbk123.com

(2)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使之巩固和加深,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方式有口头回答、板演、检查课外作业等。

(3)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4)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消化、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

www.dbk123.com 作业作好准备。可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5)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2 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1)目标明确,指上课时教师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2)重点突出,是指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的任务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

(3)内容正确,是指教师讲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求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的反映同样是正确的,如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

(4)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5)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言语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6)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7)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九章 德育

名词解释

1、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

简答题

1、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简述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这“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必须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还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内因),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5、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6、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7、陶冶法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8、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9、道德两难问题的意义如何?

(1)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3)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4)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10、设计道德两难情境的要求是什么?

(1)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者是可信的;

(2)设计的情境必须包含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包含两条道德规范;

(3)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11、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

(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

(3)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

(5)提出环境、行为的交互作用论。

论述题

1、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

www.dbk123.com 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德育要主要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首先,德育要注意全面性,要全面关和培养学生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其次,德育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弥补其薄弱环节,改变其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2、举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第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第三,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2)举例说明(略)

第十章 班级管理

名词解释

1、班级

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它通常由老师、一群学生及环境组成,通过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中学教育学各章重点名词解释、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