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鲁迅刻“早”》这个故事是在语文课上。今天,当我翻看《感动中国》这本书时,又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故事讲述的是鲁迅13岁时,因父亲患病,他经常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次,为了替父亲抓药,鲁迅上课迟到了,受到了寿镜吾老先生的责怪,他就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并在心里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到。从那以后,鲁迅真的一次也没有迟到过。
这个故事虽小,却深深地打动了我。鲁迅勇于担当的品质让我敬佩。在老师责怪他“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的情况下,他没有为自己辩解,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回到座位上去,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并在心里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我想,如果他告诉老师实情,老师一定也会原谅他,可是他什么话也没有说,他觉得自己犯下的错就要自己担当。跟鲁迅相比,我们是多么渺小。当我们犯了错时,我们用得最多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不是我……”我们缺少的是鲁迅那勇于担当的勇气。
更让我佩服的是,鲁迅自从刻了那个“早”字,就再也没有迟到过,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而为了实现这个诺言,他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父亲的病更重了,他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到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之后又急急忙忙跑到私塾去上课。”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13岁的鲁迅那瘦弱的身躯在烈日下奔走,在暴雨中前行;仿佛听到他匆匆的脚步声,急促的喘息声;又似乎看到了他站在私塾门前喜悦的面庞,满足的微笑。现在的我和那时的鲁迅同岁,比起他,我幸福多了。爸爸妈妈包揽了所有的家务,给我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可是当我在学习生活中遭遇困难时,我却缺少鲁迅的那种勇气与毅力。记得五年级上学期,我的英语口语不太好,老师建议我每天早起读二十分钟英语,我也下定决心每天早起读书。刚开始,我确实做到了。可没多久,寒冷的冬天来临了,早晨,当闹铃响起时,我总是蜷缩在温暖的被窝不愿起床,每天的二十分钟读书时间被挤得只剩下十分钟,甚至零分钟。直到现在,我的英语口语还是没有起色。我现在才知道,我缺少的就是鲁迅身上那种持之以恒克服困难的毅力。
鲁迅刻“早”,刻在桌上的是字,刻在心里的却是信念。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那么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这就是读《鲁迅刻“早”》给我最深的体会。
指导老师:姜勇
【评语】
文章能够通过自己与鲁迅先生比较,体会到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并结合生活实际找出自己的不足。有“引”、有“议”、有“联”、有“结”,行文自如,语言流畅,表意清楚明了,是一篇好文章。评为C级。
【评审老师】丛金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