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幼教文章幼儿园常用资料幼教经验论文让幼儿与科学牵手-快乐“做中学”
让幼儿与科学牵手-快乐“做中学”

让幼儿与科学牵手-快乐“做中学”

04-21 21:47:14  浏览次数:263次  栏目:幼教经验论文
标签: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幼儿园教育论文,幼儿园论文, 让幼儿与科学牵手-快乐“做中学”,http://www.dbk123.com
松陵镇中心小学幼儿园 毛惠剑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生活离不开科学。做中学就是通过让幼儿自己在探究科学的奥秘中学会仔细观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解决问题,使学生不仅真正走进科学,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在“做中学”科学教育中,如何发现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者多种有创意的活动方式?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笔者在不长的教学实践中有了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 灵活组织

1、以好奇转化为求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往往与其少年儿童时代的好奇心分不开,因此,教师应善于保护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及时满足他们的好奇欲望。对于幼儿的提问,老师要耐心地倾听,尽量用通俗、有趣、形象的语言给予回答,或者有意识地创设条件让他们去寻找答案。教师在回答孩子问题时,必须要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对一些一时难以回答或一知半解的问题,不应该随便地搪塞或应付,而应先去查阅书籍或反复通过实验求证,把知识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孩子,做好孩子的“点灯人”。这样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保护幼儿的探索精神,又可以使幼儿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知,积累初步的科学经验。曾经有幼儿向我提出了问题:“我怎么会有龋齿呢?”我运用白醋、鸡蛋做“蛋变软了”的实验,通过活动,引导了幼儿寻找答案。这样做,幼儿的问题虽然没有立即得到回答,但在无意识中却学会了探求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进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同时在“做中学”教学中,设置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导入。设置有趣的情节,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把他们吸引过来,使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心情愉快,情绪高涨,想象力无拘无束地得到发挥。比如在观摩《有魔力的磁铁》这一科发室活动中,我以独特的魔术表演:让“会跳舞的小姑娘”紧紧吸引了幼儿的眼睛,紧接着提问:“这个小姑娘是怎么跳起来的?”随后,鼓励幼儿去发现,孩子兴趣浓厚极了,都积极地去探索,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适时分析,培养幼儿思维能力

观察是感知的过程,生动直观的实验,可以形成强化刺激,使大脑留下持久的印象。特別是小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不明白的问题,总想问个究竟。教师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并对从观察中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1)用“发现法”启发幼儿的直觉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要善于帮助幼儿形成丰富的想象,启发幼儿的直接思维。

不错的例如:在《船儿水上行》活动中,通过演示观察,一会儿,就发现肥皂在水中的张力使船开动,达到了实验目的。由此说明,不论在科学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科学家还是小孩子都要使用直觉思维,从中得到启发,并自觉地学习科学知识。

(2)用“观察法”启发幼儿的想象思维

幼儿的观察,除在教室中进行外,还可以把他们带到自然环境中,扩大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思维。如在散步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校园里的自然景物,并加以想象。如:高大的树像士兵,矮小的像小矮人……幼儿们在观察中想象,在想象中思维,校园成为他们心目中美好的画卷。

3、结合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实践创造世界,实践出真知。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勇于创造、勇于实践的新型人才。小孩子好奇心强,对什么都想摸摸,动动,做做,这正是我们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心理基础。科学活动给孩子们开辟了广阔天地,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例如,我在组织幼儿“会跳舞的小动物”的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探索影子的奥秘,孩子们从好奇到尝试,从失败到成功,整个活动在幼儿亲自动手中发现的,活动气氛十分活跃。那正是因为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动,离开活动,我们也无从研究幼儿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重视让幼儿亲自动手,他们的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

4、以探究发现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做中学是培养幼儿科学学习的一种能力,是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方法。做中学不仅仅是让幼儿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在活动中教师的引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幼儿探索热情的高低。在活动中要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进行引导、点拨。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中我采取“帮助”“引导”“放手”三个层次的教学策略,对少数探究能力弱的幼儿采用帮助的方法,即把幼儿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思路、方法步骤等减小难度,帮助他们“上路”;对多数幼儿,重要的是“引导”,即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实验设计,引导他们实施计划,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对少数优秀幼儿要“放手”,即提出问题后,教师提供可支持性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完成探究的全过程。

不错的科学的思维习惯并不神秘,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技能。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幼儿从不同层次掌握了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种技能,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都可以终身受用。

二、有效教学

1、让幼儿亲自操作、体验、领悟科学的本质

在进行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准备材料,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在活动中应明确、简洁、恰当地进行提问,或让幼儿就所研究的问题自己提问,以使幼儿有的放矢地活动。只有幼儿有了疑问并产生了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索才进入真正的准备阶段。做中学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好奇心可以使他们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会使他们专注做一件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做他们认为开心的事。例如在探究“海绵的作用”时,幼儿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教师对幼儿的设计思路及实验的可操作性进行引导,幼儿在亲身实验中极大地激发了探究的热情,当他们获得成功时,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探究性学习是让幼儿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果不亲身参与探究,幼儿就无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无法知道科学家怎样通过一次一次的尝试来解决问题。参与探究就是让幼儿领悟科学的本质。

2、积极鼓励,支持幼儿主动探究

积极的行为总是由于动力的驱使而产生。若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对他们的活动起到支持作用,幼儿就会很有兴趣地探索下去。教师在幼儿探索的情况下要给幼儿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让幼儿在一种宽松、自主、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感到教师是他们最有力的支持者,这样可以促进幼儿自由地表现其探究欲望和探究行动。一位父亲这样描述自己7岁的儿子在美国学习时的情景:教师要求儿子写一篇关于动物的报告,这对于刚学会写几个长句子的儿子来说是个难题,但儿子自己去图书馆借了十几本参考资料,全部是介绍蓝鲸的知识性书籍。经过几天的研究,儿子终于独立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论文。这位父亲自豪地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短的论文,当然这也是一篇最让我感兴趣的论文。”问题不是儿子在此次活动中学到了多少有关蓝鲸的知识,而是知道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儿子通过自己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等步骤,学会了自己动脑,去思考、去筛选材料,这对他很有益处。做中学要求成人为幼儿独立做提供时间和空间,要相信学生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发现、研究和动手能力。在做中学,虽然幼儿从成人那里直接获得的东西不多,但通过做,孩子内心可以不断地“悟”出来更多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是他们自己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正是让幼儿学习知识的连接点。

3、自我评价,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教师可以就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幼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如探究问题是否明确、方法步骤是否可行、问题解决得是否有效、活动过程中参与程度如何等。这一过程是幼儿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与反思的过程,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幼儿个性逐步形成。

科学活动课,确实加强了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更使知识的掌握融会贯通。

,让幼儿与科学牵手-快乐“做中学”

《让幼儿与科学牵手-快乐“做中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