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古诗名言名句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

05-10 23:53:23  浏览次数:321次  栏目:古诗名言名句
标签:古诗词名句,古诗词名言,古诗名言警句,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http://www.dbk123.com
www.dbk123.com 慈。有忠臣必有奸臣,但是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就显不出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一旦到国家战乱的时候,奸臣则卖国求荣,忠臣便尽其无私之心,舍身报国,成为万古不朽的忠臣之名,因此是国家昏乱有忠臣。 


【导读】

  老子反对仁义、孝慈、忠臣之类的东西,他认为这是大道消失后产生的东西,有大道就不必靠这些东西。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俗译】

  不搞圣智、仁义、巧利那一套。如此则民众会获百倍之利益,民众就会回到“孝慈,,如此则连盗贼都不会产生。笼统地用一句话来概括:诚实朴素,少私心,绝贪欲。弃除智巧的心机,顺其自然。人人都不以奸巧的手段去骗人,那麽其他的人就不会起盗贼之心了。持守朴素纯洁 少思寡欲 回复到纯真的本性 。 



【导读】

把“圣智、仁义、巧利那一套私”和“欲”减少,最终结果就是回归到根部的“素”和“朴”的状态。

第二十章


【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俗译】

  免除所谓的学,断绝智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没有分别计较的忧愁。则可以免除世俗之忧,也就是与世俗的“忧”隔绝开来。谁能搞清楚唯若与喝斥有多少差别?谁能搞清楚善与恶有多少差别?别人说可畏,就认为不可不畏,这样岂不荒唐?但世俗之风总是这样没完没了。看看周围,人人都在追求享乐,如盛装赴大宴,如登台赏春景。而我却认为那未必就是享乐,对此我象还不会说话的小孩一般,痴痴地,无所适从。人人都在追求财富,我却无有余财。我如同一介蠢人一般,看起来有点傻乎乎的。世俗之人好象个个能干,我却好象昏头昏脑,世俗之人好象个个精明,我却好象懵里懵懂。世俗生活,如无垠的海洋般变化万端,如倏忽的飘风般无有止境。人人都好象有了目标,而我却有点顽固,对这些目标不以为意。为什么我显得那么不同于众人?这是因为,我全部精力都在专注于寻找我们这个宇宙的母亲。

【导读】

    老子的生平已难以考察,然而这一章却可以认为是他的自我描述。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章看到老子从事于“道”的研究的执着精神,同时也可以窥视到老子生活上的单调和拮据,其情状尴尬堪怜。老子对于所谓专研“学”的人是反感的。主张断绝智巧的心思,以免除世俗之忧。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怳唯忽。忽兮怳兮,其中有象;怳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俗译】

  当“德”小到如同一个极小极小的“孔”一样的状态时,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变成“道”。“道”的状态难以描述,唯有用“恍忽”或“忽恍”来形容。虽然“恍忽”或“忽恍”,然而,这个微之极的“道”已具备了“象”的特征,也已具备了“物”的性质。这个“道”既深远又暗昧,然而其中已有了“精”,也就是造成其后“天地”的趋势。这个“精”是极为真实的,因为其中已有了“信”,也就是造成其后所有一切的性质。从古到今,这个“道”都在领引“众甫”──宇宙的种种发端因素。我怎么会知道“众甫”的情状呢?就是因为这个“道”。

【导读】

  古中国人的“道”法的徫大之处在于发现了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宇宙中的种种状态,不管是多么简单,也不管是多么复杂,只要从整体上来看,就都可以用一个箭头来表示。这就意味着,宇宙的最大态可以是一个箭头,宇宙的最小态也可以是一个箭头。虽然都是一个箭头,然其每一个箭头的具体内涵却各有不同。老子的方法是舍大求小。本章讲的就是宇宙中最小的箭头。而且老子将这最小的箭头作了进一步的解析。这种解析比现在所流行的超弦理论来得更为细腻。现代超弦理论的眼光着眼于“物”,而老子的眼光已超越了“物”的羁畔。从这一点而言,可以把老子的“道”称之为“前超弦理论”。

  老子是把“怳忽”放到一个过程之中,这是一个可分为五个阶段的“道”的过程,即:

  道 ﹦怳忽 = 象 ← 物 ← 精 ← 真 ← 信。

  上述的排列次序是我们为了找到“道”的搜寻次序,是人的逻辑次序,人的逻辑思维的推理次序与自然的逻辑生成次序刚好相反。自然的次序为:

  信 → 真 → 精 → 物 → 象 = 怳忽 ﹦道。

  “信”是宇宙背景“愚”的一个偶然发生的异质,是宇宙的始点,是宇宙的第一动,这个动的过程的结果便产生了一个“箭头”的轨迹,且确定了宇宙此后的发展都是以“箭头”为其基本形式。老子的道就是从分析“信”的动态着手的。可以说,“信”是宇宙产生时的最早的且唯一的确定性。所谓确定性,是指动的信息,动的趋势。正是由于这个“信”已经具有了确定性,所以它可以被划属“真”的范畴,也就是存在的范畴。存在总有其体现,也就是有其具体性。“真”的具体性就是“精”。凡体现出了确定性和具体性的就可称之为“物”。其实,所谓体现,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象”。但是,必须理解清楚老子这里所说的象的含义。“象”有两大类,一为“现象”,一为“抽象”;“现象”与人的感官相联系,“抽象”与人的思维相联系。实际上,抽象也有其确定性和具体性,因为抽象可由人的认知成果体现出来。人们常常以一些极简单的图形来具体说明抽象的观念,可以取得极好的效果。我们也可以将老子所说的“信、真、精、物、象”以一个简单图标“箭头”表现出来(见图)。








  古中国人将这个箭头称之为“一”。这个箭头是关于动的趋势的“信”的运动结果,是“信”的运动轨迹。这个箭头同时也是“真”,因为这个箭头已被显示出来,已是一种确定性的表现;这个箭头同时也是“精”,因为这个已被显视出来的箭头已具有一种具体性;这个箭头同时也是“物”,因为这个已被显视出来的箭头已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这个箭头同时也是“象”,因为这个已被显视出来的箭头在其整体上已成为一个图象。由于这个箭头,表像和抽象之间的界限得以突破,客观与主观得到联系和沟通。老子在第一章就指出了“妙”与“徼”也就是小与大同源:“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在宇宙源起时,也就是在第一个“信”出现时,宇宙的小就是那个“信”,宇宙的大也就是那个“信”,宇宙的表像是那个“信”,宇宙的本质(抽象)也是那个“信”。动的信息从一开始就被名为“信”,被名为 “道”,而直到如今,仍然处处是“信”,仍然处处是“道”。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万物中都有“信”的

www.dbk123.com 存在,我们当然就可以依靠研究“信”的变化来了解万物了。老子以一个“信”来表示宇宙的最小单位很有深意,因为“信”字是“人言”的意思,这显然包含了“天人合一”的信念:当人的逻辑最终与宇宙的逻辑弥合为 “一”时,才能称之为“信”。而所谓“言”,是人以“口”或“舌”说关于“一”的事情。老子是要说明,只有人才能通过逻辑思维知道并说出宇宙的始点 “信”。

关于“孔”:为宇宙的最小状态。当宇宙处于其始点状态时,“孔” 既是宇宙的极小,也是宇宙的极大。

众甫:“甫”为“父”之意,“众甫”指最早出现的种种因素,他们是后来其他各种因素的源起因素。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俗译】

  委曲反而得以保全,受压反而得以挺直,低洼反而得以盈满,衰敝反而得以更新。守少反而得道,贪多反而迷惑,所以圣人可以少到以“抱一”为得道的公式。所谓“抱一”是说,圣人以“一”为宇宙的万能公式,所谓“一”也就是“道”,或者可以明确地将“一”表述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