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古诗名言名句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

05-10 23:53:23  浏览次数:321次  栏目:古诗名言名句
标签:古诗词名句,古诗词名言,古诗名言警句,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http://www.dbk123.com



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俗译】

   “道”是以“冲(中)而用之”,也就是用“中”的办法得到的,但“或”(或许可以说)有“不盈”也就是不完满的时候:这时候的“道”如“渊”一般浑沌而已,却象是万物的祖宗。(在心中)把其“锐”挫掉,把其“纷”解开,把其“光”掺和,使之如同尘埃一般微小:这时候的“道”如“湛”一般深远而已,仿佛存在,仿佛又不存在。我不知这个“道”是谁的孩子,象是先于“帝”的存在。

【导读】

    说的是以心法达到宇宙的初始状态的那种境界。老子所介绍的是“中而用之”的“中庸定律”:一切都有中点。但是,有一个例外,宇宙在其源起时却没有所谓中点。老子认为,利用心法把一切(万物)拋弃,就可以找到这种没有中点的状态,使一切从这种没有中点的状态再产生出来。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俗译】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天地是不是很象风箱呢?风箱中间空荡荡的,但总有用不完的气,你动一动,就有气出来,你愈动,气出得愈多。这种无限出气的情形即使用计数的办法也难描述,不如恪守“中而用之”的定则。

【导读】

  圣人对待(宇宙学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则是按规律来加以处理,且这种规律也是“天地”的规律。规律与规律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相同的。老子以风箱来作了比喻:从表面现象来看,风箱在不停地被运作着,然而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风箱中间的“轴”却总是保持着自身位置上的相对稳定。老子以此比喻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这个“中”都同样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确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找到了该事物的本质的方面。这种去找到事物的“中”的办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谓“中而用之”。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俗译】


  “谷神”是“渊”中的“道”,若其不死掉,就叫做“玄牝”。“玄牝”之门,就是产生“天地”的根源。“道”,通过这个“门”,变成了可以不断生长的道,变成了我们用也用不完的道。

【导读】


  “谷神”指的是宇宙源起时的动的信息。这个动的信息产生之后在没有其对手的情形下就一直延续下去。这相当于关于运动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实验的结论:一个没有阻力干扰的动点会一直延续下去【1】。但是,古中国人关于“道”之“动”的观念与伽利略实验所得的观念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古中国人关于“道”之“动”的观念与其从所有现象中所总结出来的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发生着关系,以该定律作为其观念的基础;而伽利略实验所得的观念虽然后来成为所有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然其本身却缺少理论基础。按照实际观察而得到的关于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的描述,一切都有一个始点也有一个终点。所以对于最初出现的“动”也就可以假设其有一个终点,如此“动”就转变为了一个在有界的轨迹上的运动,虽然“动”的趋势可以是无限的,其 “动点”(老子在二十二章中将其称之为“信”)的运动范围却被转化成了“有限”。“道”正是凭借这样的观念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完美的可以无限膨胀的(有界)宇宙模型。

  “玄牝之门”等于第一章的“众妙之门”。老子表示所有的玄妙(微小)因素都通过“门”产生而后发展起来。“门”是古中国人在表述宇宙起源时用得最广泛的形象比喻。“牝”指的是女性生殖器,老子是在以母性的力量来形象地比喻宇宙生生不息的现象。老子在其整本书中都贯串着对徫大的母性“生”的力量的赞美和尊崇。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俗译】

  天可以称为长,地可以称为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而且久是因为天地不是为了自己长久而长久,所以最终能够长久。所以,圣人其身处“后”,却可以将身分置于“先”;其身处“外”,却可以将身分存于“内”。不是圣人没有私,而是圣人能做到“无私”,所以最终能够成就其“私”。

【导读

www.dbk123.com 】

  “长、久”为非常道的范畴,“自生”为常道的范畴;“后其身”、“外其身”、“私”为常道范畴,“身先”、“身存”、“无私”为非常道范畴。老子指出的是,人虽然处于常道范畴,但要以心法的逻辑思维使自身能进入非常道范畴的境界。非常道与常道的次序是按其各自发生的先后来确定其次序先后的。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俗译】

  “上善”也就是道德。人达到了上善的境界,仿佛就如同水一样不再受形体的拘束了。水善于利用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水总是呆在人们不愿呆的地方,这样的性格,几乎和道没有两样。人达到了上善的境界就会有如下的表现:“居”善于与“地”联系起来;“心”善于与“渊”联系起来,“与”善于与“仁”联系起来,“言”善于与“信”联系起来,“正”善于与“治”联系起来,“事”善于与“能”联系起来,“动”善于与“时”联系起来。只有能够做到“不争”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

【导读】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逻辑思维)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人因为受到形体的影响,所以总是难于达到 “无”的境界。老子认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样不受形体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获得无所不能的效果。“争”是以“手”抓“物”的形象,而所谓“不争”,就是要拋弃万物的意思。拋弃万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不争”和“无忧”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与宇宙相对待的范畴。老子认为,只有通过心法拋弃了万物才算是做到了“不争”,如此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忧”。所谓“忧”,指的是宇宙中的种种因素。而第一个“忧” 出现时,就可以被认为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其实就是宇宙的始点。“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种称谓,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贵的品质“道德”。老子把 “道”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把“德”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能找到这两个因素,就等于达到了“上善”的境界。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表现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俗译】

  杯子中水满了就会溢出来。打造的利器太锋利,反而容易折断。满屋的金银财宝太多,反而容易被夺走。富贵时骄奢淫逸,就是为自己留下祸患。功成名就,其身则退,这是“天道”的方法。

【导读】

  本章是在宣扬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观念。探索宇宙的起源是一个庞大工程,一个人耗尽一生可能都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要想有点成就,就得做到适可而止,使一切恰到好处。探索宇宙起源之所以困难,在于“数”太多太大,属于大数和素数的研究范围。“功成、名遂”是要进入非常道范畴,“身退”是指从非常道范畴退回到常道范畴。另外,老子认为,把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观念引伸到社会生活的范围也同样是适用的。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