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知识点《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怀念母亲》季羡林
《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怀念母亲》季羡林

《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怀念母亲》季羡林

05-10 23:53:23  浏览次数:950次  栏目:小学语文知识点
标签: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小学语文复习知识点, 《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怀念母亲》季羡林,http://www.dbk123.com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年大概只能吃一两次白面,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  

  我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们这一支是有钱有地的,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住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肝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了。大概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就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和最大的快乐了。  

  记得四、五岁的时候,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我就会被大人领着,走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可以拣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回来给母亲,打一打,压点面,这样吃顿白的。  

  有一年,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母亲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饭后,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总之,童年的贫困生活,使我终身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大概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不是没有一点关系的。  

  六岁离开父母投奔叔父  

  问:从您的回忆文章中可知,您六岁离开故土,到了济南,从济南走上成材之路。现在回想起来,离开故土,来到济南,该是您一生一个幸运的转折吧?  

  答:我六岁那年,春节前夕,公历可能是一九一七年吧,离开父母,离开故乡,被叔父接到济南去。叔父

www.dbk123.com 此时大概日子已经可以了,他们兄弟俩就我一个男孩子,想把我培养成人,将来能光大门楣,就只有去济南这条路。可以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关键的转折点。这当然算是一件好事。可是好事也会有成为坏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中,我曾多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从故乡接到济南的话,我总能过一个浑浑噩噩但却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只脚还要永世不得翻身呢?总之,一个人的生活难免稀奇古怪的。走的路,有时候并不由自己来决定。假如我当年留在家里,走的路是一条贫农的路,生活可能很苦,但风险决不会大。我今天的路怎样呢?我广开了眼界,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生,获得了虚名。我曾走过阳光大道,也曾走过木小桥,坎坎坷坷,又颇顺顺当当,一直走到了耄耋之年。如果当年让我自己选择道路的话,我究竟要选哪一条呢?真是一言难尽!  

  问:据知您从小学习英文,上大学之前就开始学习德文,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远见,当属不易。而且,您对中国古典文学、诗词歌赋、传统文化都有很深造诣,看来您从小就在中西文化方面打下基础?  

  答:叔父对我期望很大,要求极严。到济南后,我上过大概一年的私塾,就进了新式小学,九岁的时候,在叔父的安排下,课余开始学英文。小学毕业后,进了中学,叔父又出钱让我在课后参加了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等,每天连轴转,一直学习到深夜。叔父还亲自给我讲课,选了一本《课侄选文》,大数都是些理学的文章。叔父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在颠沛流离中,完全靠自学,获得了知识的本领。他能作诗、填词、写字、刻图章,尤其是,凭他的出身,他无论如何不应该对宋明理学发生兴趣,然而,他不仅发生了兴趣,而目兴趣极为浓烈。那时候,每当看到他正襟危坐读《皇清经解》之类十分枯燥的书时,我都觉得滑稽可笑。  

  至于「远见」,叔父相信「中学为体」,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是否也相信「西学为用」呢?这一点我说不清楚。反正当时社会上都认为学点洋玩意儿是能够升官发财的。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崇洋」,「媚外」则不见得。叔父心目中「夷夏之辨」是很显然的。  

  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的永久的悔  

  问:读过您写的一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谈您对母亲的追念,令人十分感动。我想,这一定是您离开故乡后的最大遗憾了。  

  答:我是写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光明日报》一位记者出的,所以名之曰「赋得」,但文章是我早就想写的。的确,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一生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距」,曲曲折折,坷坷坎坎,我的经历可谓之多;要讲后悔的事,那是俯拾即是。但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也就是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的母亲娘家姓赵,她娘家穷得同我家差不多,所以她一字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娘家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地。这五里地,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我是母亲的独子,六岁离家后,两次回家奔葬,呆的时间也很短。后来听人告诉我,母亲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拼了命也不放那孩子走」。简短的一句话,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逐渐理解了,心中暗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我,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了。  

  一生考场得意十九岁 同时考取清华与北大  

  问:您在文章中经常提到自己「少无大志」,我想那是自谦,或可说明,您原是被动地接受叔父为您制定的严格的基础教育,有了这样的基础,一旦勤奋向学,自然超群拔类,一鸣惊人了。  

  答:我的确少无大志,小学和初中,成绩不能算坏,总在班上前几名。但从来没有考过甲等第一。对此,我毫不在意,仍然热衷于钓鱼、摸虾。有意识地认真用功,是上了高中以后。我是一个很容易受环境支配的人。刚上高中,由于受到国文教员的表扬,努了一把力,结果生平第一次考了一个甲等第一,各科成绩平均分数超过九十五分,成为全校唯一的一个学生,受到山大校长兼山东教育厅厅长、前清状元王寿彭的嘉奖,他亲笔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奖给我。这样被人一指,我的虚荣心就被抬起来了。从此积极攻读,高中三年,六次期考,考了六个甲等第一名,成了「六连贯」,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不过,这并未改变我少无大志的情况。我照样鼠目寸光,胸无大志,从未发下宏愿,要终身从事科学研究,成为甚么学者;我梦寐以求的,不过是毕业后考上大学,在当时谋生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抢到一只饭碗,无灾无难,平平庸庸地渡过一生而已。  

  一九三零年,我高中毕业,又同时考上清华与北大。可以说我一生考场运气好,一辈子从小学一直考到最高学位,从来没有失败过。  

  陈寅恪学风影响一生  

  问:您同时考取北大、清华,为何选择了清华?据知陈寅恪先生是您在清华的老师,您对他非常崇敬,能否谈谈他对您的影响?  

  答:一九三零年,我同时考取北大和清华,经过一番思考后,决定入清华。原因并不复杂,据说清华出国留学方便些。当时的「留学热」并不亚于今日,我自然不能免俗。所以「吾从众」,在留学的历史潮流推动下,上了清华。清华当时的校风可以归纳为八个字:清新、活泼、民主、向上。我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了四年,影响当然是非同小可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清华的培养,我大概会是一事无成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怀念母亲》季羡林
上一篇:沈石溪简介

《《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怀念母亲》季羡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