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数学教学随笔三教“空瓶换汽水”
三教“空瓶换汽水”

三教“空瓶换汽水”

11-15 19:40:38  浏览次数:966次  栏目:数学教学随笔
标签:数学教学随笔大全, 三教“空瓶换汽水”,http://www.dbk123.com

  例题:厂家举行某种汽水的促销活动,每5只这种汽水的空瓶可以换1瓶汽水。在促销期间,张叔叔购买了20瓶这个牌子的汽水,他最多可以喝到几瓶汽水?
  我最初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教学这道题。出示例题后,教师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尝试的结果。有学生说最多能喝到24瓶,因为张叔叔喝完这20瓶汽水后,用20只空瓶只能换20÷5=4(瓶)汽水,当喝完换来的4瓶汽水后,空瓶只数只有4只而不到 5只,不能再换汽水了,所以他最多只能喝到20+4=24(瓶)汽水;有学生说最多能喝到 25瓶,因为张叔叔喝完这20瓶汽水后,用20只空瓶能换 20÷5=4(瓶)汽水,当喝完换来的4瓶汽水后,想办法向商家或其他顾客借1只空瓶,与自己的4只空瓶凑成5只,刚好可以换到1瓶汽水,喝完这瓶汽水后,再把这只空瓶还给商家或其他顾客,所以他最多能喝到20+4+1=25(瓶)汽水。听了两个学生的汇报,其他学生都认为张叔叔最多能喝到25瓶汽水,老师也强调,当手中有4只空汽水瓶时,可以运用“借一还一”的方法,再喝到一瓶汽水。然后把题中的条件“购买了20瓶”改为“购买了28瓶”,组织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第二次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教学这道题。同样是出示例题后,教师先组织学生独立尝试,再让学生进行汇报。在得出张叔叔最多能喝到25瓶汽水后,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追问:李叔叔在促销期间,也购买了一些这种汽水,他连买带换共喝了20瓶,李叔叔至少购买了几瓶汽水?学生通过试验、比较,发现李叔叔至少购买了16瓶汽水。教师接着又追问:“如果张叔叔所在的单位购买了1980瓶这种汽水,最多可以喝到几瓶?李叔叔所在的单位共喝了1980瓶这种汽水,他们至少要购买几瓶?”学生通过尝试发现,运用刚才逐步试验的方法,实在太麻烦了,产生想探求新的解题方法的欲望。教师启发学生从“每5只这种汽水的空瓶可以换1瓶汽水”这个条件进行分析、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捷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讨论发现:如果把1瓶汽水分成1只空瓶和1瓶水两部分,从“每5只这种汽水的空瓶可以换1瓶汽水”这个条件可以得出,5只空瓶可以换1只空瓶和1瓶水,也就是4只空瓶可以换1瓶水,得出1瓶水的价钱是1只空瓶的4倍,或1只空瓶的价钱是1瓶水的1/4。张叔叔购买了20瓶汽水,他最多可以喝到0+20÷4=25(瓶)汽水。李叔叔连买带换共喝了20瓶汽水,他至少要购买20÷(1+1/4) =16(瓶)汽水。购买1980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到 1980+1980÷4=2475(瓶)汽水;要喝980瓶汽水,至少需要购买1980÷(1+1/4)=1584(瓶)汽水。
  第三次是在2004年下半年教学这道题。同样是出示例题后,教师先组织学生独立尝试,再组织学生汇报。在得出张叔叔最多能喝到25瓶汽水后,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分析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的经验与方法,并思考你的解题方法适用于解答其他类似的问题吗?请举例说明。学生经过思考、举例、解答、分析、讨论、交流发现,用刚才逐步试验的方法,解答数据比较小的问题时,比较方便;在解答数据比较大的问题时,再用这个方法太麻烦了,需要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空瓶与瓶中的汽水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运用这个关系,比较简捷地解决问题。接着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学生轮流出1道这样的题,四个人一起进行解答与验证。在出题、解答过程中,碰到有什么疑问、意见,先记录下来,再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进行讨论解决。学生在出题、解答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当出现计算结果有小数时,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处理计算结果。是用四舍五人法呢,还是用去尾法或进一法?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举例、演算、比较、归纳发现,当已知购买瓶数求最多可以喝到几瓶汽水时,要用去尾法处理计算结果,如购买21瓶汽水,最多能喝到21+21÷ 4=26.25≈26(瓶)汽水;又如购买23瓶汽水,最多能喝到 23+23÷4=28.75≈28(瓶)汽水。当已知共喝了汽水的瓶数求至少购买几瓶时,要用进一法处理计算结果。如共喝了22瓶汽水,至少要购买22÷(1+1/4 ÷)=17.6≈18(瓶)汽水;又如共喝了23瓶汽水,至少要购买 23÷(1+1/4)=18.4≈19(瓶)汽水。
  回忆与反思自己三次教学“空瓶换汽水”问题的经历,从侧面可以反映出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成长的过程。第一次教学“空瓶换汽水”问题,是“一一对应”式的、单向的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或一个优秀的学生讲其他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做,以学生能正确解答出这一道题为目的,训练学生能简单模仿例题的解题方法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没有对解题策略、解题方法进行概括和提升。这种“一一对应”式的教

  www.dbk123.com 学,教师把学生当成解题的工具、接受知识的容器,也使教师忙于编题,学生苦于做题,师生共同陷入题海战术的苦海之中,教学效率比较低。第二次教学“空瓶换汽水”问题,采用“题组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解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但这个比较、探索的材料和问题,仍是教师事先提供与设计好的,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第三次教学“空瓶换汽水”问题,教师秉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启发学生思考解题方法的适用范围,并组织学生进行举例验证。在举例验证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通过探索不断解决新问题,从用逐步试验的方法到发现解题的规律,再对这个规律进行完善。问题从学生中来,探索的材料由学生自己寻找,探索的方案学生自己设计,教师只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解题策略、解题方法进行概括和提升。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在变化,教学在发展,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提高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自己的进步与发展。

,三教“空瓶换汽水”

《三教“空瓶换汽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