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小学数学解题研究尊重·引导·拓展——浅谈如何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巧思妙解”
尊重·引导·拓展——浅谈如何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巧思妙解”

尊重·引导·拓展——浅谈如何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巧思妙解”

11-15 19:40:38  浏览次数:253次  栏目:小学数学解题研究
标签:小学数学解题研究大全, 尊重·引导·拓展——浅谈如何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巧思妙解”,http://www.dbk123.com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根据有关专家研究,数学思维具有以下特征:数字化、最优化、符号化、抽象化、逻辑化。其中“最优化”是指:在现实问题数学化的基础上,考察所有的可能性,力求最优解,即思维本身的最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与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积极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敢于并善于巧思妙解,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课程标准鼓励“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笔者认为应本着“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原则,注重引导学生巧思妙解,注意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经历下列过程:面对问题从无办法到有办法,从有办法到办法多,从办法多到能迅速捕捉到机智巧妙的办法。本文结合实例,就如何注重引导学生巧思妙解与加强思维训练,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巧思妙解——正确对待
  课堂上、作业中或考试时学生出现的一些特殊算法,教师不能随意否定。虽然有时一下子难以作出正确的评价或进行算理的推导,但应该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和学生一起研究这个新问题,然后给予正确的评价与指导。
  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我遇到以下一题:
  李师傅原来加工5300只零件,不合格的有186只,技术改革后,不合格率是2%。问加工同样的这批零件,合格的零件增加多少只?
  大多数学生从“合格零件的增加个数=现在合格数-原来合格数”,列式为:5300×(1-2%)-(5300-186)=80(只)。然而却有学生这样列式:186-5300×2%=80(只),因为他们认为“合格零件增加的只数=不合格零件减少的只数”。所以从这个隐蔽条件入手分析,获取了题目的巧解,值得肯定和表扬。
  再比如,在圆面积综合练习课上,教师安排了以下一题:
  如下图,有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在它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问圆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设计此题的意图是:打破学生求圆面积的解题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先求出r2,然后再求出圆的面积。
  学生又是怎样思考的呢?他们在讨论中发现,已知正方形面积是20平方厘米,却无法知道它的边长是多少,也无法求出是多少,因此常规思路以失败告终。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通过画一画发现,利用正方形面积是20平方厘米,可以求出圆的r2=20÷4=5(平方厘米)(如下图),所以S圆=πr2=3.14×5=15.7(平方厘米)。
  正当教师想表扬和小结之时,有一位学生急忙发言:“老师,我觉得应该对圆面积公式作一点补充。”听了这句话,大家都很惊奇,教师用鼓励的目光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我发现了一个计算圆面积的新公式。由于r=d/2,所以S圆=πr2=π×(d/2)2=1/4πd2。有了这个新公式,因为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即d2=20平方厘米,所以圆面积S=1/4πd2=1/4×3.14×20=15.7(平方厘米)。”“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有创造性的发现啊!”学生们都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从上例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求异、创新的余地,多给学生思考、想像和创造的空间,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尊重与激励学生的独立思维方式,让学生的智慧得以“闪光”。这样,即使课本上没有的公式,学生也可能发现并创造出来。
  二、合理引导学生的巧思妙解——敢于求异
  课堂教学中,在教给学生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之后,不能让学生被这些基本解法所束缚,而是要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敢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探索与发现,使学生敢于求异。由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灵活转换思考角度,解法就显得别开生面,且深刻而富有

  www.dbk123.com 创造性。
  例如:某筑路队计划6天铺900米水泥路,结果提前一天完成了任务。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几?
  分析与解:按常规思路,不难得出:[900÷(6-1)-900÷6]÷(900÷6)=0.2=20%。而换个角度思考,把原计划6天铺好改为提高工效后5天铺好,也就是说,现在铺一天相当于原计划铺6÷5=1.2(天)。因此,现在的工效是原来的120%,所以工效提高了20%,列综合算式为:6÷(6-1)-1=20%。
  又如:一列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61/4小时行驶500千米,行了全程的5/8。照这样的速度,再行多少小时到达乙站?
  分析与解:有些学生一看到“500千米”和“全程的5/8”马上想到:可以求出全程,再用剩下的路程除以速度,即(500÷5/8-500)÷(500÷61/4)=33/4(小时)。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抛开“500千米”这个条件,本题中只剩下“61/4小时行了全程的5/8”这个条件,这样本题就会有更多的解题思路。
  解法1:先求出火车行完全程的时间是61/4÷5/8=10(小时),所以火车再行10-61/4=33/4(小时)可到达乙站,列综合算式为:61/4÷5/8-61/4=33/4(小时)。
  解法2:先求出火车行完全程的时间,剩下所求的时间应是全程的1-5/8=3/8,列式为:61/4÷5/8×(1-5/8)=33/4(小时)。
  解法3:由“已行了全程的5/8”可知已行路程与未行路程的比为5∶3,因为前后速度一定,行这两段路所用的时间比也是5∶3,所以要再行61/4×3/5=33/4(小时)。
  从上例可见,去掉“500千米”这个条件,反而使解题思路更灵活、更巧妙。所以,在分析问题时,我们要突破思维定势,合理转换思考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努力拓展学生的巧思妙解——善于创新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大胆的尝试、猜想、联想,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做到“多思”出“多解”,“多解”出“巧解”,使学生的智慧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得以“闪光”,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在数学兴趣活动课中,教师出示以下一题:
  有一块长方形铁皮(如图1),长40厘米,宽20厘米。怎样将它做成一个高5厘米的无盖长方体盒子,并使它的容积变得最大呢?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一般的学生这样思考:在铁皮的四个角上剪去4个边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形(如图2),然后做成长方体。这样的体积是:(40-5×2)×(20-5×2)×5=1500(立方厘米)。
  思维灵活的学生这样思考:剪去4个小正方形,这样做太浪费了。如果像图3那样,将左边的两个小正方形铁皮割下来,然后补在右边,再做成一个长方体,则它的体积是:(40-5)×(20-5×2)×5=1750(立方厘米)。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怎样设计可以使体积更大呢?事实上,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如图4,将长方体的底面做成一个正方形,不仅材料无浪费,而且体积可以变得最大,列式为:20×(40-5×4)×5=2000(立方厘米)。
  可见,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开放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考角度,合理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尊重·引导·拓展——浅谈如何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巧思妙解”

《尊重·引导·拓展——浅谈如何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巧思妙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