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04-02 15:21:04  浏览次数:811次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标签:数学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http://www.dbk123.com
                       追求真实的课堂,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是课改的生命。真实有效的课堂需要用课程新理念去打造。《倍的认识》是青岛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四个信息窗—采集贝壳标本的内容,这个信息窗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科学分割,进行分层教学,力求实现“追求真实的课堂,体现课堂的有效性”这一目标。

    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对《倍的认识》一课,学生的数学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教学呢?

    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释(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给学生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摆一摆。学生摆的现状又是什么呢?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学生可能多摆2个三角形;可能多摆2个3;也可能就摆2个2……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及时梳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

    体验—经历—积累,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悟一悟--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义,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你认为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怎样摆?”在摆中悟一悟,初步体验倍的意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在预设与生成之间灵动,呈现课堂的真实本色。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倍的认识》其设计是从学生的原始学习状态入手,“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怎样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选择,尝试、探究问题,教学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在无形的动态教学中生成。抓住“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这一知识的灵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或及时引导,或适时质疑,或概括小结,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师生的真情实感,催化课堂的有效生成。

   “只有知识、技能,人是平面的,只有长度和宽度;而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才有深度,生命才是立体的。”《倍的认识》其设计理念是在学生的原始状态中抓住现实生成的东西因势利导,促成课堂的有效生成。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真诚的交流,学生不敢表达或不愿自己真实的想法,何谈课堂的有效生成呢?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烙守这样的原则:

   “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体面地坐下来”,帮助学生不断赢得自尊、积累自信;“允许学生出错”发现和凸显学生潜在的成功,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点和引导,这样不仅可以学生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而且真情实感的交流便于教师与学生心灵相通,便于教师的课堂调控,就像一只无形的翅膀催化课堂的有效生成。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