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
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

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

04-08 14:51:05  浏览次数:321次  栏目: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http://www.dbk123.com

6、把人文精神融入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十分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接受正确的观念熏陶,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观无疑会对他当下及今后的发展成长发挥极其必要的作用,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总而言之,课堂教学过程是是师生生命交融、情感互动的过程。

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除学生以外,教师是一个核心问题。因此,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转变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教师不只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来源,也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教学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有正确的定位,建立“倾听和共舞”式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既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妨让品德与社会课也呈现出一种海纳百川的新气象;同时教师要有“蹲下来”的态度以学生为师,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让品德与社会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舞”。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己能构建知识,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师生关系不是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尊敬教师、爱护教师。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协

www.dbk123.com 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

(二)开放与延伸,拓展提升人文精神的教学新时空

人文精神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和体验,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重视人的精神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所以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种内化的精神活动过程,要真切地把握人文道理,就不能停留于一般意义上的逻辑理解,而要有特殊的心灵体验,就需要亲身经历和自我感受,空洞的说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让学生通过体验生命的积极行为,强化生命意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生命的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向往生命和体验生命的一种方式。因此要淡化品德与社会课的知识传递功能,强调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平台对于联结学校和社会、家庭生活、经验的整合作用,品德与社会课教育的立足点要真正转变到以育人为本、以发展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要利用各种途径,挖掘各种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让他们的美好情感得到激励和升华,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知识,开拓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修养。

1、参加社会调查,提升人文意识

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锻炼的大课堂。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积极投入社会实践之中。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用自己所学的人文知识服务于社会,从而体验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学生们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尽自己的责任,在活动中体验社会和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教育回归社会,这是人文精神养育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一个阶梯。这样可以唤起每一个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而转化为每一个学生自觉的追求。例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和睦相处》一课,组织学生调查社区居委会的工作:
居委会成员
负责什么工作

>辖区民警

治安委员

计生委员

卫生委员

……

通过本次调查,学生了解了居委会工作人员为了让居民和睦生活,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调查活动让学生走出书本,融入社会,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启迪了思维,提升了品质,对学生的品德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品德与社会课的育人功能得到了大大提升。

2、关注时政热点,激发人文关怀

尽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很少涉及时政,但小学生正处于好奇、敏感时期,对社会现象有他们自己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时政,进行时政教学能激发学生的人文关怀,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激发学生的人文关怀,其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课前几分钟的时事播报、简单的时事点评,也可以是结合教学主题有意识地拓展。教师在选择热点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精心挑选时事资料,选取时尽量能体现、反映和蕴含当代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着重对所选的时事资料进行简要的分析,有倾向性地进行人文教育。例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共同生活的世界》这一单元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入伊拉克战争这个热点专题,教师重点挑选了美国虐待伊拉克战俘和伊拉克激进组织杀害美国士兵的资料,从网络上下载相关图片做成课件,具体设问如下:(1)你是如何看待美国士兵虐待伊拉克战俘问题的?(2)你觉得美国士兵在伊拉克遭杀害是咎由自取、是报应吗?(3)你从美国士兵虐待战俘和遭杀害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通过引入美国虐待伊拉克战俘和美国士兵在伊拉克遭杀害这个热点问题,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问题,创设民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尽管问题的设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些难度,但学生从尊重生命、热爱人类的高度理解这一事件,尽管谈得肤浅,但真实而有震撼力。学生在表现出热切关注的同时,积极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赋予了自身更多的理性思考;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实现了智慧的碰撞和共享,思想的升华。学生表达了对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的强烈的震撼和愤怒,也让学生多了一份浓浓的人文关怀,让学生试着学会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表达出渴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结语:

人文精神将是我们营建精神家园的时代脉搏

人文素养将是我们提升生命质量的前行航标

人文关怀将是我们构建活力课堂的生命气息

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体会和反思

(一)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以生为本

以人为本,是人文学科的核心问题。人文学科的教育目的在于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人格与尊严,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已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法国作家孔巴兹说:“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人。”教师没有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能是一句空话和口号。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教育其本身而言就是一种深深的关怀和提携。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关注和爱护的对象。不能因为强调教学的统一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让一千个人去感应同一个人或物,更不能视后进生为“包袱”而面向少数“精英”。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学生的潜力、思维特征、能力特长等都是不同

www.dbk123.com 的。差异是教育的基础,应视为一种财富而倍加珍惜。关爱每一位学生,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佳发展。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争取成功并感受成功。

(二)提高教师素养,追求润物无声

“经师易做,人师难当”。教师是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精神的关键。品德与社会课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本身就需要有较高人文素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人格、处世哲学、价值观念等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要深远得多。如果教师本身拥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感召力,学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真谛,领会到独立、批判、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如果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素养,学生便不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样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要做到这一点,品德课教师必须有高尚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良好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有意识无意识的熏染,常比正面的说服教育更容易使人接受,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必须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其次,教师在掌握道德认知的同时,应加强其他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诸如历史、哲学、地理、文学等。正所谓“腹中诗书气自华”。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不仅能够提高修养,开阔眼界,还可充分利用其他人文学科资源,在教学中融会贯通,让教学更加丰满、让教学更加蕴含人文精神的色彩。
(三)注重长期积累,关注终身发展
人文教育过程是人类精神追求的过程,它具有不可停息性。这就意味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长期坚持,注重积累,不可间歇。为此,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要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学生走出课本,融入社会,体验社会,感悟社会,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培养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良好品质,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等主编
2、《科学与人文》吴国盛
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4、《人文学科大有作为》叶朗
5、《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

上一页  [1] [2] [3] [4] 

,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