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诗词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又一村

11-15 19:42:29  浏览次数:477次  栏目: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 柳暗花明又一村,http://www.dbk123.com

  一首诗是一支歌,一幅画,一段情;教学一首诗是在解读一段历史,诠释一种生活。王蓓老师教学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给我们许多新启示。
  教师先让学生读准,读顺,给诵读扫清障碍。学生提到“剥”“媪”两个难字,教师让学生按拼音读写以加深印象。教师再让学生读“词”的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全班学生自由诵读数遍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乡村太美了。
  生:住得很舒服。
  生:过得很开心,很快活。
  ……
  同学们打开了话匣子,七嘴八舌,描绘了一幅江南农村的美丽图画,学生慢慢地进入了诗的意境。一个学生有感而发:“风景醉人,我感到要读得慢些。”此番言论表明学生已读出了风景的美感,陶醉其间,流连忘返,还想读得慢些,以便细细品味。
  学生说出一个“醉”字已经说出了词中人物的心态。但是,包括教师在内的大多数学生并未十分在意这个“醉”字,而是避难就易,不经意地绕过词中最难一句话:“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看似不合情理的跨越跳跃,师生都心照不宣;把难懂的句子放在后面去讲吧!其实,正是这一巧妙的处理,给文本理下了场景的空间,人物的空间,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思维和想像的空间、情感的空间,留下了解读中的悬念。
  接着,一个学生说:“我最喜欢‘大儿锄豆溪东’这一句。”刚刚放过了难点,松了一口气,柳暗花明,自然抓住了最好理解的下阕第一句。此时,对学生来说,最好懂的就是最喜欢的了。如果连句子的意思都弄不明白,谈何喜欢!学生的学习信心得到鼓舞,从此开启了对下阕的诵读: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同学们自由诵读后,老师还是问:“你们对哪一句最感兴趣,印象最深?”
  生:后两个分句写小儿最有趣,你看,天真活泼的小儿卧倒在溪头草地上正在剥莲蓬哩!
  生:看他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多么自在啊!此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欲言又止,沉吟一会说:无赖是贬义词,是指一个人蛮不讲理。
  生:无赖在这里不是贬义词,因为句子前面有“最喜”二字,意在说明小儿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学生在读中生疑,质疑,又回到文中释疑,由疑引思,循疑而进,学生的脑海自然不会平静。思维活了,言语的闸门也打开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随之高涨,一个高潮过去了又可能预示着另一个高潮的到来。教学过程不可能总是匀速的、直线式的平推前进。有时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有时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又是“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教师则以“双焦点”的视角,既关注文本的解读过程,又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然后审时度势,“轻拢慢捻末复挑,”掌控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全局。正当此时,一个学生发言了:“老师,我还不知道上阕的第二句话是什么意思。”教师顺水推舟说:“好,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懂吧。”仿佛练习题中的“填空”,上阕的第一句,学生已了然于心,下阕的两句也已基本读懂:三个儿子分工明确,小儿淘气,憨态可掬。惟独对中间的一句话茫茫然,但茫茫之中,又若有所悟。一个学生嗫嚅着:“我好像悟出了‘醉’的意思。”但是“醉”内涵是什么?为什么醉了?似悟非悟,似懂非懂,正处于“心欲通而未达”的状态。如何点破“玄机”,老师不急于作答,而是耐心地等待同学们的去自悟、自解、自答。
  一个学生说:“我好像看见了白鬓苍苍的老爷爷,因为词中有一个‘翁,字。”
  一个学生说:“我看见一头白发的老奶奶,因为词中有一个‘媪’字”。
  在围绕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渐渐感悟到老爷爷、老奶奶都“醉”了,陶醉在这美丽、宁静的景色中,陶醉在这温馨、和谐的农家里。两个老人用吴语(今江苏一带的方言)聊天逗趣。“相媚好”说明两老真是情浓浓、意切切、甜蜜蜜、乐融融。此情此景,两个老人聊些什么呢?这又是思维和想像的空间,教师让同桌的两个学生像两个老人一样聊起天来。顿时,课堂上议论纷纷,情暖意浓。一会儿,教师又让学们向全班汇报交流。
  一个学生说:“他们说,三个儿子,白天劳动,晚上还要温习功课,大儿子还要准备明年考北大哩!”(大笑,应为“进京赶考”。)
  一个学生说:“他们说,别看三儿淘气,他很有孝心,他剥下来的莲蓬是送给老人吃哩!”
  一个学生若有所思:“好像作者心情不大好……”
  为什么作者心情不大好?看来这位学生对作者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些了解,但又不十分清楚。时值金兵肆掠,生灵涂炭,北方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作者是一个爱国诗人,他忧国忧民,感慨赋诗,写了不少豪壮雄奇、沉郁苍凉的爱国诗词,同时也写了一些婉约含蓄的作品,《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一首名作。
  可惜的是,教师对学生这一独特感悟,未予理睬,如果在这里稍稍“生发”一下,不仅让学生学习了一种读诗词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学习诗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即作者有感于“国破山河在”,他深情地描绘了江南农家的安宁生活和美丽景色,这和北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一个曾经跃马横刀、驰骋疆场的爱国诗人,怎能让敌人的铁蹄践踏我们的国土、鱼肉我们的百姓呢?忧国忧民之情,隐含于字里行间。
  当学生对整首词有整体感受后、教师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对词意作更深入的感悟和理解。教师的导语简洁优美,巧妙箝入词的句子之中,教师先说,学生接读,既是词意贯通,又是感情流淌,教师穿针引线,以线穿珠;学生滚珠吐玉、珠联璧合。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动,演绎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
  纵观全课,整首词都是学生自己读懂的,没有一句话由教师讲解。似乎可以说,凡是由学生读懂、悟懂的,即使还肤浅,但那是学生自己的揣摩,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理解,是内化的内认识,是融入情感的感受,这才是最可宝贵的东西。
  王蓓老师根据古诗词的特点,采用了诵读为主的策略,发挥“教学对话”的优势,诵读、对话,二者穿插其间,交替使用,使得学生情绪活跃,课堂生意盎然。教学对话作为一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不只是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还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讲通,智慧的互补,资源的共享。其特点,一是围绕文本,紧扣文本,和作者对话;二是学会倾听;听话听音,倾听心灵的絮语和话外之音;三是言语简洁明白,减少甚至杜绝脱离文本的“夸夸其谈”和不痛不痒的“喋喋不休”。课堂上显得干净和安静,教学过程也较为流畅。
  
  《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
  
  王蓓/执教
  
  一、激发兴趣,读准字音,疏通句子


  师:我爱你,孩子们!
  生:(齐)我爱你,王老师! 师:刚才课前准备时,看你们吟诵古诗特别有兴致,很喜欢吧!为什么?
  生1:古诗背起来很有韵味。
  生2:古诗简短押韵,读起来琅琅

[1] [2] [3] 下一页

,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又一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