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语文阅读授之以渔话质疑
授之以渔话质疑

授之以渔话质疑

11-15 19:41:56  浏览次数:200次  栏目:小学语文阅读
标签:语文阅读文章,小学语文阅读练习题, 授之以渔话质疑,http://www.dbk123.com

  最近听了不少语文老师上的阅读教学课。发现有些老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又不至于偏离教学目标,总是先给出几个现成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这种做法对实施教学目标有一定好处,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是引领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
  小学生天生就有着一双智慧的眼睛,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总爱“打破沙锅问到底”。本人认为,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好问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规律,从感知、感悟、鉴赏这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逐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是:
  
  一、整体入手,感知质疑
  
  感知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表层,它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觉。教学时。引导学生以课文题目、事情的开头结尾及来龙去脉、作者的表达方法等为切入点。进行思考质疑。以对课文内容在整体上有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感悟作好充分准备。
  1.抓住课文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精炼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线。它是发现问题的有效切入点,可引导学生紧扣题目思考。如初学《赤壁之战》时,学生曾提出:(1)交战的双方是谁?(2)为什么要打仗?(3)是怎样打的?(4)结果如何?又如初学《梅花魂》时,学生就提出:(1)这篇文章是写物的还是写入的?“梅花魂”指什么?(2)为什么要以“梅花魂”为题?
  2.抓开头结尾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文章的开头结尾往往交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时还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年代等,它能促使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可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表达方法主要包括写作顺序、表现手法、修辞等,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有利于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初学《桃花心木》时,学生提出:(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2)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3)这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和朗读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才能为进一步发现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否则,学生只能停留于表面,很难有所发现,必将使教学陷入冷场。
  
  二、局部分析,感悟质疑
  
  感悟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高层次。它是学生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自我加工,而获得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理性认识。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充分的感知后。可引导学生以困惑、情结等局部内容进行质疑。
  1.立足于自我困惑。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它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因此也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钟情于种种情结。情感总是与认知相互交织在一起,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或是痛恨……教师应善于捕捉契机,引导学生抒怀。如学习《再见了,亲人》时,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心潮澎湃,有的说:“我十分激动!”有的说:“我悲痛万分!”有的说:“我感慨万千!”有的说:“我无比痛恨!”这时教师紧接着引导:“你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又投入了积极的思考之中。
  
  三、回归整体,鉴赏评价
  
  鉴赏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最高层,它是人们对美好事物进行感受、理解、评判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形象、情操等。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准确的感悟后,还要回归整体,着重在创作表达上进行欣赏和批判。在鉴赏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持续发展。
  1.引导欣赏性质疑。欣赏就是感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乐趣。它有利于学生吸取课文的精华,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精彩之处进行思考质疑,学会欣赏。如学完《荔枝》后,学生提出:本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最值得欣赏的地方是哪里?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2.鼓励批判。批判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出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它是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生活经验评判教材。它有利于学生不迷信教材,批判性地学习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课文的不足。如学完《穷人》后,学生指出:第二小节桑娜的沉思中。用“她”不合理,应改为第一人称“我”。学完《草原》后,学生提出:作者表现了草原人民好客,但只选择了大人,代表的面不广,应增加孩子们的活动。当然,学生的批判可能还很稚嫩,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教师不应直接否定,应先给予赞赏,再引导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甚至形成争论。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才能形成深刻的体验。
  创新要从质疑开始,问题问对了。就是创新的开始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于各个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就一定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

,授之以渔话质疑

《授之以渔话质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