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南岗区岗位大练兵发言稿
南岗区岗位大练兵发言稿

南岗区岗位大练兵发言稿

03-24 20:31:57  浏览次数:703次  栏目: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标签:语文教学反思,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南岗区岗位大练兵发言稿,http://www.dbk123.com

其实,文本中的词语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蕴含着蓬勃生机的言语生命。词语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入词语情境,才能让词语焕发出强烈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才能召唤学生去捕捉词语的丰富内涵。我们认为,词语情境通常包括语意情境、文本情境、生活情境。有效的词语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词语的内涵,把握词语的外延。下面,我结合《给予树》这篇文章中的“宽裕”一词谈谈怎样借助语意情境和文本情境来理解词语。

教学中我出示含有宽裕一词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通过读句子找出宽裕这个词。首先采取创设语意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宽裕的意思。我强调“裕”是丰富、充足的意思,让学生思考家里什么充足丰富了就是宽裕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钱、吃的、穿的充足了就是宽裕。然后,我让学生用一个词语表示“不宽裕”的意思,学生想到了贫穷、困难等词语。紧接着我让学生读句子联系文本情境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抓住“只攒了一百美元”体会到这么少的钱还得需要节衣缩食去攒,金吉娅的家里的确不宽裕。虽然学生借助语意情境、文本情境理解了宽裕的意思,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懂词语背后隐含的情感。于是我又让学生体会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还攒了一百美元,让孩子们分享去买礼物,他们除了会分享到礼物还分享到什么?学生感悟出分享到了母爱。

实际文本中的词语是有温度的,只有把词语放到语意情境、文本情境、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层层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词语的温度,体会到词语背后隐含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未宜忽。看来我们对课文中的每一个词都要保持高度的敏感。

11.修鸿雁:

刘老师说到的词语情境也使我想到我执教的一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文章中有一个词语是“几经辗转”,我主要是通过语意情境和文本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的。记得我当时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寻问学生,通过预习,是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确了辗转在字典中的解释是:(1)(身体)翻来覆去;(2)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查字典固然是个理解词语的好办法,但通过具体文本情境理解则更清晰,明了。接着,我又将课文中带有“辗转”一词的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然而,要找到合适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接着我对同学说:“18岁应该是最浪漫、最美好的年龄;18岁,应该是编织梦想,放飞希望的年龄。可是18岁的小钱却被病魔袭击,唯有骨髓移植是救助小钱生命的唯一方法,可是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但小钱的家人、医生和所有关心他的人都没有放弃。他们四处寻找,先在杭

www.dbk123.com 州本地找,但是没有找到,他们又到大城市去找,想一想,他们都去了哪里呢?”有的学生说可能去了上海,有的学生说去了北京,有的同学说可能还来到了哈尔滨……我顺势说道:“像我们刚才那样说到的,走了好多地方,历尽了千辛万苦,用书上的一个词概括就是——”此时学生异口同声答道:“辗转”再让同学读这句话时,辗转的意思自然就从学生深情朗读中流露出来。从而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

12.张安龙:

第二,让词语在情境中生动起来

(三)生活情境,符合建构主义原理,就是在词语教学中盘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设身处地,才能感同深受。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受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读到的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联系。”

1.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原来是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穷人受欺侮

2.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换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人小担子重

3.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路长且难走

读第一句时,引导学生抓住“摔”体会“抽”,学生把自己游戏中不小心摔跤与作者在熟睡中被人抽掉桌子摔跤作对比,体会到作者摔得重,摔得疼,摔得惨,透过一个“抽”感受到旧社会穷人受欺侮。

读第二句时,学生用背旅行包压肩膀的经验体会“换来移去”;读第三句时,学生把在雨中走路的步三滑与作者相比。我们不可能再把作者的人生经历还原到学生身上,但是我们可激活学生与作者相似的生活经验,生动地理解词语,让词语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13.刘晓辉:

如何让学生进入词语的情境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捕捉文本语言与学生生活、身心特点的联系,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内化语言、生成语言。

14.张凌辰:

我们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创设情境。课文中往往有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如果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词语所描绘的情境,解释它们就不会显得生硬了。此时巧妙地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学生意会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例如五年级上册的《迟到》一课中,写到“父亲打孩子”就用到了这样的动词,与其对照字典解释,不如做几个动作。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而且也让课堂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

15.王璟:

张老师的这种方法在低年级也很受学生喜爱。《太空生活趣事多》中有一个词语“舒服”,学生一开始读得很生硬,因为对这个词没有更深的理解,于是我提议,在课堂上,请用你最舒服的姿势来听讲吧,学生立刻放松起来,通过肢体动作体会到舒服的感觉,再带着感情来读这句话时,学生的朗读让人觉得很轻松、很舒服。

16.吕霆波:

通过辨析词义创设情境是很好的学习词语的方法。我在教学“千呼万唤”一词时就使用了这个方法。“千呼万唤”一词本身就是一种夸张。成千上万次的呼唤,是为了什么?因为心中的不舍,因为不舍而更显伤心。着急地又是拍手,又是叫喊,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词语中的情感很容易在这样的情境中被理解。同时,像“千”什么“万”什么这类词语,还有很多,如“千言万语”“千军万马”“千山万水”等等。我这样的做法既使学生体会了词语中包含的情感,又扩充了学生的词语积累。

17.于东:

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角色转换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教师要善于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设计成一个情境场,让学生沉浸其中,入情入境的感悟。此时,学生就是文中鲜活的画面,此时学生就是文中的那个立体的可摸的人物形象,想人物所想,做人物所做!例如,我在执教人《燕子专列》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角色转换:同学们,天气是这样的恶劣,燕子的处境又是这样的危险。如果你听到政府的呼吁,你会怎样做呀?你是怎样想的呢?能用上我们刚才学到的那些词语说说吗?学生在理解了词语基础上,运用词语,内化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角色转换,把学生带入到文本情境中,学生成为拯救燕子行列中的一员。在充分表达后,引读,那么听到消息后,我一定会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我会毫不犹豫的走出家门——我会毅然决然地走出家门,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通过这样的回环复沓朗读,学生在文本情境中徜徉,通过这样淋漓尽致的情境表演,体会到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爱心,敏锐的窥伺到文章中的丰富内涵。

18.刘晓辉:

看来,创设理解词语的情境可以让静止枯燥的文字符号在学生眼前活起来,让学生获得生命的动感,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内涵。

三. 让词语在实践中活跃起来。

19.张凌辰:

此语教学是一个理解、积累、运用渐进的过程。理解和积累是前提,表达和运用才是最终目的。学过的词语只有投入到周转里,化用于表达中,才能获得深层的体验和持久的生命力。通常,我们教

www.dbk123.com 学中所谓的语言训练一般多为语言实践训练。如扩展法、归类法、概括法、辨析法……

前面我提到的将课文中的动词归类讲解就用到了归类法,下面再举一个例子使用扩展法。还是五年级上册的《迟到》一课,其中有这样一段“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我觉得这是一处很好的训练使用形容词的机会。于是就在讲清了“鼓起的、红肿的、发着热”的作用后,请学生做了一组这样的练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南岗区岗位大练兵发言稿

《南岗区岗位大练兵发言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