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生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名,其中适龄学生-名,5-6岁的学生-名。学生有一定的认数识物的基础,一般会看图看物识数,初步会5以内加减法。由于年龄差距形成知识差距,这样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与压力;学生多,纪律性不强也会影响到教学。
三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创新教学设计:
1 从观察、操作认识立体图形入手,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 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计算熟练。
8.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五 教具学具:
为了使一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较好地进行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1 实物(动物、水果等)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
2 口算练习卡片
3 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
4 数的组成练习卡片
5 计数器 钟面 方木块 小棒 数位表
六 课时安排及进度: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教材的编者为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1课时的教学内容,正课16周,总复习4课时。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序号 |
教学内容 |
课时 |
上课日期 |
1 |
数一数 |
1 |
9.2 |
2 |
比一比 |
1 |
9.3 |
3 |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
10 |
9.6-24 |
4 |
认识物体和图形 |
3 |
9.27-30 |
5 |
分类 |
2 |
10.8-9 |
6 |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
(20课时) |
10.10-11.18 |
|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 |
1 |
11.19 |
7 |
11~20各数的认识 |
4 |
11.22-26 |
8 |
认识钟表 |
2 |
11.29-30 |
9 |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
11 |
12.1-12.24 |
|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 |
1 |
12.27 |
10 |
总复习 |
4 |
12.28-31 |
|
综合复习及期末考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