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的实行,我们惊喜地发现数学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思维能力、动手合作、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新教材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主题图”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虽富有儿童情趣和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会使我们一线的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特别对教学材料的丰富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关系处理上,给我们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总结、反思,并及时调整教学措施,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效率。下面是我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2位老师所执教的《6和7的认识》案例,截然不同的处理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案例描述:
教法一
一、观察主题图,引出6和7
师(出示主题图):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生1:图中有老师和小朋友,他们在扫地。
生2:;老师,有个小朋友在擦黑板。
生3:他们在打扫卫生。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从小也要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的好习惯。找一找,图中有几个小朋友?
生:7个(其他学生明显不同意他的意见,纷纷举手反对)
师:谁来帮他数一数
生上台指着图片,从左往右数:6个小朋友
师(高兴地):图中还有什么可以用6来表示?
生1:6把椅子
生2:6张桌子
师小结:像这些6个小朋友,6把椅子、6张桌子都可以用6来表示。你看,6像什么?
生:哨子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6来表示?
生:6根小棒、6个老师、6支笔、6本书……
师:找一找,图中有什么可以用7来表示?
教师采用类似的方法教学7
二、数小棒,摆图形
师:数出6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比一比,谁最漂亮?
学生自由数出小棒,投影展示作品
师:再放入1根,是几根?动手摆一摆喜欢的图形
学生活动
……
教法二:
一、观察主题图,引入6和7
师(出示主题图):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把它们数出来吗?
生:我看到了小朋友们在教室里扫地、擦黑板
师:你看得真认真,我们从小也要成为讲卫生爱劳动的好孩子。谁能把看到的东西数出来吗?
学生自由说出看到的事物,当有学生说出具体的数量时,教师适时提问: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说明数的方法:从左往右1个1个数、教室里有6个人,进来1个人是7个人、先数小朋友6个再数1个老师7个人……
师:我们边数边把他们找出来,好吗?
师生共同数,并把画有这些事物或人的图片展示在课件里,引出6和7
二、引入点子图
师:把你刚才数的东西不用嘴告诉老师,而用小圆片来表示。要用几个呢?动脑筋想一想,想好了举手。
生:用6个小圆片
生边说师边贴上小圆片
师:为什么摆6个?
生:我数的是6个小朋友
师:你同意吗?同意的小朋友坐端正
学生们立刻坐地笔直笔直的
师:6个小圆片可以表示6个小朋友,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1:6张桌子
生2:6张椅子
师:6个小朋友、6张桌子可以用6个小圆片来表示,还可以用数字宝宝6来表示,看,6像什么?
www.dbk123.com 生:6像一个哨子师:来,和老师一起拿起手指写一写6
三、理解点子图
师:谁想上来摆一摆
一位学生来展示,他摆了7个小圆片
师:小朋友们猜猜看,他摆的是什么?
生:7把椅子(摆的学生点点头)
师:这7个圆片可以表示7把椅子吗?
生;可以
师:老师现在明白了,7个圆片可以表示7把椅子,那么可不可以表示7个人呢?
生:可以
师:像7把椅子、7个人,我们可以用7个小圆片来表示,同时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看,7像什么?
生:镰刀,弯弯的
师生书空7
四、拓展
师:6张桌子,6个小朋友 可以用6表示,7把椅子、7个人可以用7表示,找一找,教室里、家里哪些东西还可以用6和7来表示。
生1:有6把哨子
生2:早上妈妈买了6个包子
生3:草地上有6只小刺猬
生4:花园里停着7只小蜜蜂
生5:我有7本书
……
师:真棒!请你动手分一分,分6根小棒给左边的同学,分7根给右边的同学。在动手摆一摆,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
……
反思:
两位老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反映出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而课堂学习效果也相差甚远。要想课堂生动而有趣、活泼而又具有思考思维提升,首先教师必须比较准确地理解“主题图”的内涵,充分利用主题图所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数图中的内容”、“摆图中的内容”、“说图中的内容”等环节,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6与7的数学内涵,经历数6和7,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看,该主题图是不能孤立起来看的,它是与其图下的一些材料一起呈现了五个层面的内容:主题图、集合图、点子图、数、小棒摆图形,它们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过程,是不能割裂开来理解的。它应该是“6”和“7”两个数从直观感知到抽象归纳,再到理解应用的一个完整过程,也是一个引导学生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的过程。
许多一线教师常常因为如何让学生将乏味单一的计算课学的生动有趣,如何将枯燥抽象的概念课学的形象丰富,而创设出恰当的学习情境而苦恼。实验教材把数学问题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一种体现现代数学教学理念的新形式,也是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式。这些优势要在课堂上真正落实为学生服务,教师对其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是用好“主题图”的前提。教师对其创造性的使用,是充分发挥主题图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价值的保证。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对自己学生的再认识。
1、学生是学习材料的呈现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究与研究的。在“主题图”的呈现过程中,学生也是当然参与者。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寻找学习情境更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是数学问题的发现者
学生对数学的感知首先是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开始的,同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直接经验和已有体验又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我们说发现“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用好“主题图”的关键。如果一个主题图呈现以后,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这样的主题图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因此,在主题材料的呈现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把材料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把发现数学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经历情境呈现的过程中,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帮助学习者在这种情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
3、学生更是数学活动的体验者
体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和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规律的一个必然过程,体验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主题图”中所蕴涵的知识或问题要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有利于学生参与体验。
当然,教材中的主题图是通过画面场景来呈现教学内容的,有些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理解题义,反而对学生对图意的理解造成了困难。把有些主体图原封不动的拿来就用,不考虑学生数学的思维方法,而上成了“看图说话”课,致使“数学味”不浓。因此,教师要学会巧用主题图,把主题图与情景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来重塑人文课堂或者说更为合理有效的运用主题图,帮助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理解”主题图,“活用”主题图,塑造精彩课堂 《6和7的认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