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分桃子》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分桃子》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分桃子》教学反思

04-02 15:10:23  浏览次数:924次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标签:数学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分桃子》教学反思,http://www.dbk123.com
“分桃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通过“分一分”等操作活动,体会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教学《分桃子》这一课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理解“平均分”这一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所以,一上课我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用故事创设情景:(黑板上画上一棵大树,再贴上8个桃子)老师激趣导入:“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桃子树上结满了桃子,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些桃子分给小猴和大猴,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分?”学生兴趣很高,把手举得高高的,他们有的说:“可以大猴子分5个,小猴子分3个。”有的说:“可以大猴子分2个,小猴子分6个。”有的说:“可以大猴子分4个,小猴子也分4个。”紧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说:“在这么多的分法中,你们认为哪一种分法才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最后一种。”我又追问一句“为什么?”他们都说得很有道理。生1说:“这样才公平,两只猴子才都满意。”生2说:“这样两只猴子分得的桃子一样多,就会满意。”生3说:“两只猴子分得同样多的桃子,它们都会满意的。” “对”。然后,老师进行小结,像这样每只猴子分得数量同样多的分法我们叫它“平均分”。 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一开课就能牢牢抓住整个课堂上的学生,为以下的教学活动开展打下基石。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在“分一分”和“试一试”这两道题中,我再一次让学生用学具代替题目中的物品进行具体地分一分,自主探索要怎样分才合理,并在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已经在学生动手分一分的过程中达到了。我想:学生的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最容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像这种比较抽象的知识时,我们要为学生多创设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摆摆,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探索规律,这样学生就能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我们研究的小课题是“说、练”结合,在本节课中,设计“说”的机会还不够充分,并没有很大面积地让每一个学生都说一说,特别是在动手摆学具之后,为了节省时间,只是请一两个学生代表说操作过程,而其他学生说的机会就不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自己多探索怎样把“说与练”更好的结合起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分桃子》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