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求平均数》教学实录与反思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与反思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与反思

04-02 14:43:58  浏览次数:938次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标签:数学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与反思,http://www.dbk123.com

4、          最后一道题稍微有点难度,想不想挑战自己?

根据张楠同学的语文、数学及三科平均分估计她的英语成绩。

 

教后反思:

本节课着眼于让学生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关注了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     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欲望

从本节课教学来看:教材情境图是新颖而有效的。怎样根据两名运动员的得分情况判断该换谁上场,较好地体现了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利用这一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场次不相等,比总分不公平,进而引发了平均数的产生。

二、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两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你能用“移一移”的方法使三场得分变的同样多吗?”“除了用移多补少法这种移一移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经历了探索平均数意义和方法的过程,初步建构起平均数的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三、     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思维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同,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中,有了求7号运动员平均分的方法作基础,在求8号运动员的平均分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便是这一教学理念很好的体现。

四、     充分展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不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后一阶段的拓展应用,都是始终围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主旋律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五、     一点疑惑: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环节清晰、层次清楚,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总是感觉不够开放,比如:求平均分时,是求完7号的,再求8号的;求7号运动员的平均分时,也是采用了“半扶”的教学方式。但如果把求两个运动员的平均分这个问题全部放给学生,学生就会在统计图上费功夫太大,整节课又会感觉有点喧宾夺主,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太理想。这也许就是我们数学课堂上“开放”与“高效”的矛盾所在吧?究竟怎么处理好呢?敬请各位专家、老师给予指导!

上一页  [1] [2]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与反思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与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