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策略探索
小学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策略探索

小学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策略探索

04-08 14:29:27  浏览次数:715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标签: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集, 小学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策略探索,http://www.dbk123.com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认为,渗透和体验是达成此目标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照料策略、亲近自然策略、非预期策略和模拟游戏策略等四种运用渗透——体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策略。

【关 键 词】小学科学  目标达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    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教学目标,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科学课程所要培养的三大目标之一。在科学学习方面,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有坚持性,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品质;在对待自然方面,需要让小学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体验、欣赏自然美;在对待科学自身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等等。我们在课堂上没有得到一致数据后不轻易下结论;我们在课堂探究完蚂蚁后,把它们放回捕捉的地点;学生在观察星空后产生了解宇宙奥秘的欲望等等,这些都是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渗透和体验

    2.1渗透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容具有达成周期比较长,需要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的学习活动,在体验的基础上习得,表现为一种从量变到质的过程,所以在日常科学教学过程中,把这一目标渗透到每一项活动中,是最基本的方法。渗透是指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不是作为一咱独立的教学内容单独出现在教材中,比如出现一段课文,专门教小学生怎样才能“想知道,爱提问”,或者怎样才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而是把这些内容标准不断地渗透在各种不同知识技能领域的教学内容中,用精美的画面、有趣的活动形式,以及知识技能内容本身所具有魅力吸引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猁有关的体验与感悟。比如,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提出了一个比较可笑,或者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教师还是表扬学生的爱提问,爱探究的精神。再比如,一张精美的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的照片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而一张垃圾山、荒漠吞噬良田的照片也可以让小学感悟到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创作一首儿歌、画一幅想像画可以让小学生抒发对某一事物的情感,听一段科学家的故事也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在科学学习和科学探究中应该怎么样去做。

    2.2体验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缄默知识,必须采用体验的方式习得。在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看来,缄默知识,诸如科学的理想和信念、科学的经验和技巧、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很难与其他类型的知识一样通过语言、文字或者符号进行逻辑地说明,或者通过讲授式的教育方式加以传递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中的个体摸索、领悟以及科学同行之间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来进行。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也应是一种体验学习。加涅将人的学习结果归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并指出不同的学习结果,其形成机制是不同的,因此采用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也应该是不同的。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说,小学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属于“态度”这一类学习结果。它不同于言语信息的学习与技能的学习,形成的关键在于接受理解和熟练操作,主要解决的是“懂不懂”或“会不会”的问题。态度的学习是关于主客体关系的价值体验,主要解决“信不信”和“愿不愿”的问题。它根植于行为主体的情绪情感体验和深层认识。所以要接纳某种新的态度或者价值观就必须有情感的认同,个体只有偏爱某些规范,将自己的热情、激情,甚至全部身心融合进去,才能获得个人的理解,才可能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并在实践中予以遵从。如朱小蔓教授强调的,“只有当人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或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实存性。”这种体验活动有以下特征:主体性:体验总是个性化的,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体验。所以它也是一种主体性特征极为浓厚的学习行为。外在世界(包括学校和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种种有利于实践与体验学习的环境,可以促成或阻滞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却无法取代学习者的主动行为。用卢梭的话来说,就是让儿童“始终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亲历性:亲历不同于亲身经历,它包括:实践层面的亲历和心理层面的亲历。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生活阅历的丰富性以及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来看,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生成体验的主要来源应该是实践层面的亲历。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写着这样的格言:“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沦肌侠髓。”体验学习本质上是不可直接传承的,应当力戒抽象地讲授,设法使儿童全身心投入有教育意义的事件,通过主动参与、观察、倾听、分享去充分感受体悟。通过体验活动的不断累积作用,形成个体的心性品质。情感性: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情境性:体验学习也是一种情境化学习,它十分重视在活动中创设一定的体验情境,包括艺术情境、模拟情境和现实情境等,以直接刺激感官,引发儿童对鲜明对象的感知和探究未知的激情,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神与物遇”的对接,促进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和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涉及到多个方面,本文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机制——渗透和体验”进行阐述,并主要从情境的创设和积极情绪体验的产生这一环节出发,概括出几个迁移性较强的教学策略,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1照料策略所谓照料策略,具体是指通过给儿童提供照料各种动植物,亲身经历动植物生长过程的机会,不仅使其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形成生命周期的概念,锻炼观察、测量、记录、解剖、对比实验等探究性技能,而且希冀让他们在照料的过程中体验自然力量的神奇和生命的坚强与美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并逐渐培养起持之以恒、细致入微、尊重事实、勇于负责等宝贵的科学精神品质。目前这一策略己经在一些课堂中铺开,其教育效果也己经得到实践的检验。当孩子们接受到来自植物生命体本身的成长信息,亲眼看见一颗花种如何从破土而出、含苞欲放,到开出绚丽的花朵直至凋谢的整个生命历程时,他们对生命力量之伟大的惊叹,对生命意义之宝贵的体验都是刻骨铭心的。照料过程中,动植物一点一滴的变化都关系着孩子们的喜怒哀乐,都会唤醒那颗沉睡的“善”心。实践证明,经历过照料过程的儿童,都对周围的生命流露出极其强烈的爱,表现出关爱自然的倾向并且都体会到了珍爱生命的意蕴。同时,“爱使得儿童能以一种敏锐和热情的方式去观察他周围的环境”(蒙台利梭语),学生在关注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比平时更强烈、更敏感的问题意识和观察态度。更重要的是,“照料”是一个周期长、工作量大的过程,照料期间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诸如动植物死伤之类的偶发事件。亲历了这些冲击性的事件,孩子们对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对坚持性、尊重事实等科学活动所需要具备的精神品质就会有深刻的体验,赋之以个性化的涵义,形成独特的自我理解。这从孩子们的科学日记中就可见一斑:今天我们把萝卜种在花盆里,它有一个长长的老鼠尾巴,还有一朵小花(学生把刚刚冒出头的叶子叫做‘花’)。我希望它快快长大,我们组得第一名。学生                                                  

[1] [2] [3] [4]  下一页

,小学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策略探索